【乡村振兴】广济镇:林下产“粮” 绿海生“金”
作者:唐妮 牟文 文/图 责编: 李莲 编辑: 罗凯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5-03    

每天一大早,家住广济镇凤凰村2组的王帮金都要上山查看自家中药材的长势,仔细清除田间的杂草。虽然中药材生长周期长,但他却干劲十足。“我已经在山上种植中药材差不多十年了,共有7亩地,分别种有黄连和黄柏。每年都能靠卖药材收入2万多元。”望着一大片嫩绿的药材苗,王帮金眼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王帮金种植中药材实现增收,是广济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积极探索林下富农增收新路径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当地适宜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因地制宜点绿成金,把发展林下经济作物作为探索“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走出了一条“绿富双赢”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场雨后,广济镇凤凰村的广袤竹林中,一根根楠竹笋破土而出。天还未亮,村民们便结伴走向大山深处。他们背着背篓,拿着工具,在茂密的竹林里仔细搜寻、采挖,清脆的折笋声此起彼伏。不一会儿,楠竹笋便装满了背篓,将漫山遍野的“珍宝”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我已经采笋半个多月了,每天能采八九十斤,一天收入两百多元钱。年纪大了,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我很满意。”家住凤凰村1组的董永金今年72岁,他告诉记者,进入采笋季后,他和家人便忙碌起来,除了在组上的竹笋种植基地务工外,他家里还种有10余亩竹笋,每天采收后便拿到绵竹沿山路摆摊售卖,销路一点都不愁。依靠竹笋,董永金家每年都能增收上万元。

据凤凰村党支部书记董敏介绍,近年来,凤凰村瞄准“绿色生态”发展契机,依托高山地形地貌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广阔的林下空间,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模式,广泛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特色种植产业,逐步形成了村集体主导、群众自主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该村已发展楠竹、赤竹、金竹等笋用竹种植1200余亩,黄柏、杜仲、黄精、重楼、黄连等林下中药材育苗种植900余亩。“村民除了自主发展林下产业外,还可以通过林地流转、资源入股、劳务收入、效益分红等渠道实现增收。2024年,依托林下种植产业,村集体收入达到50余万元,为村民分红40万元,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育山富民的转变。”董敏说。

在广济镇吉祥村高山林下菌类种植示范基地,一排排遮阳菌棚错落有致地排列,工人们正在对棚内的设施设备进行清洁检修,为这一季食用菌上架出菇、丰产增收做好准备。

“林下种菌既能巧用林下空间,利用林荫保湿的优势减少能耗,促进菌菇产量。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又能作为有机肥回馈给林地,促进林木生长,可谓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举两得。”基地负责人刘功浩告诉记者,吉祥村高山林下菌类种植示范基地于2024年4月建成投用,占地50亩,种有平菇、姬菇、榆黄菇等品种,主要销往绵竹市区以及绵阳、成都、彭州等地,年产值达300万元。

吉祥村党支部书记谢泽勇表示,该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村党支部带头,与玉泉镇菜园子供销社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共产共销;与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实施职教兴乡共建模式,充分挖掘林下资源,完善高山菌类种植实验中心,探索高山食用菌反季节种植路径。为了让产业红利惠及更多村民,村上还持续采取“党建+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持续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带动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广济镇幅员面积222.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915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2.6%。近年来,该镇聚焦党建引领“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以生态优先政策为指导,积极完善林区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坚持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推动林下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了“林药、林茶、林竹、林菌、林旅”五大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宜居的“森林粮库”。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订单收购等方式,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50余个,吸纳返乡农民工、脱贫群众185人上岗,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书写着“林下经济活、百姓日子甜”的富民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