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劳动美】用专业与温情打造老年患者“第二个家”
作者:周韵 牟文 文/图 责编:唐敏 编辑:张明宇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5-02    

—记绵竹市精神病医院老年医学科

在老龄化社会的浪潮中,他们以智慧创新优化服务体系,用温情耐心搭建医患信任的“连心桥”;在病房里,他们以精湛医术守护生命的尊严,用细致关怀抚慰患者的身心;在日夜轮转的救治一线,他们以使命担当践行医者誓言,用“家文化”凝聚团队合力……他们就是绵竹市精神病医院老年医学科的医务工作者。

近年来,该科室将建设“职工小家”和临床工作、科室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科室综合诊治能力,完善老年服务体系建设,增强老年患者就医体验,真正把科室打造成老年患者的温馨“港湾”。该科室先后荣获四川省模范职工小家、德阳市模范职工小家、德阳市医养结合示范单位、绵竹市创新先锋团队等荣誉称号。

用医者仁心温暖老年患者

4月28日早上8点,市精神病医院老年医学科科室主任张乐群带领科室成员开始了一天的查房。她在为患者检查身体的同时,还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身体状况和情绪状态,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疏导。“对待老年患者,不仅要技术过硬,还要耐心、贴心、细心,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张乐群说。

上午10点,该科室医生肖勇军准时为患者黄婆婆开展心理疏导。78岁的黄婆婆患有重型精神疾病,经常出现幻听、幻觉。住院多年来,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和耐心疏导,她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恢复良好。“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只要看到他们,我心里就很安心。”如今,黄婆婆与医务人员之间建立起了信任的“桥梁”,这里成了她晚年最安心的依靠。

市精神病医院老年医学科设有老年病区、安宁疗护病区及老年康养区。为让患者享受更全面的治疗和更贴心的服务,近年来,该科室积极建设学习型“职工小家”,通过把专家请进来、科室成员走出去等方式,不断提升科室专业能力和水平。通过设立“护理经验分享角”,鼓励护士分享个性化护理案例,将好的做法进行推广;建立“护理员赋能工作坊”,通过现场教学、视频教学、情景再现等,指导护理员掌握照护技能。同时创新护患互动模式,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拉进彼此距离,增加情感交流,提高老人就医体验感。

以学促行凝聚团队向心力

4月28日下午4点,张乐群与科室医护人员围坐在一起,就近期工作开展、业务技能提升进行交流学习。“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作为科室主任,近年来,张乐群围绕科室发展目标,积极抓技术抓业务,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科室制度更加健全,运行更加规范,工作朝着标准化、高效率的方向良性发展。

“50减23等于多少?”“27”“那再减7等于多少?”“等于……”这道数学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难,但对于蔡婆婆来说,却令她有些焦虑不安。护士告知“别紧张,可以了”,蔡婆婆才放松下来。随后,她又拿起平板电脑,开始数字化认知康复训练。

82岁的蔡婆婆因记忆力明显下降,到市精神病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治疗。经初步诊断,蔡婆婆属于轻度认知障碍,生活还能自理,没有到痴呆阶段,但认知康复训练很有必要。“数字化认知康复训练是我们去年新引进的技术。”张乐群介绍,对有认知损伤或认知下降的患者,进行数字化康复训练,对老人的脑功能、认知功能起到一定的保留、重塑和恢复的作用,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认知障碍患者治疗的痛点。

为满足不同老年患者就医需求,近年来,该科室积极引进新技术,如无创呼吸机治疗、姑息性镇静治疗、芳香治疗等。同时大力开展科研教学工作,目前德阳市科技项目结题1项,德阳市金桥项目结题1项。结合实际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实现了疾病诊疗、生活照料、人文关怀、康复康养相结合,让老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用爱构筑医患“双温暖”港湾

“东方红,太阳升……”晚饭后,老年医学科医护人员带着部分老年患者,来到院内小广场上,唱起了红歌。大家拍着手、唱着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给老年患者带来家一般的温暖与欢乐,该科室精心策划了唱歌、春游、做手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患者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此外,科室还以医师节、护士节等节日为契机,以“职工小家”为平台,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职工文体活动,让大家争当“技术能手”和“服务明星”,争创“优秀党员示范岗”。同时,为缓解职工工作和生活压力,科室还定期组织开展登山、健身操、户外心理拓展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团队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