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劳动美】廖先敏:甘当幕后“使者” 尽显平凡之美
作者:王虹 蒋丽萍 文/图 责编: 唐敏 编辑:张明宇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5-04-16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手术零感染,患者舒适安康,是她不懈努力的目标。她就是市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廖先敏。她是手术台上的幕后英雄,从事护理工作34年来,多次被绵竹市卫健局及医院评为“先进个人”“优秀护士”“优秀护理管理者”。 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业务 从一名年轻的护士成长为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廖先敏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已走过30多个春秋。1991年,她开始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10年调入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并担任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从临床护理到消毒供应,完全是一个新的领域,身为护士长的她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为了尽快熟悉和胜任新的工作岗位,她常常研读消毒供应相关知识到深夜,多次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一步步行稳致远,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头羊”。 “时代在进步,消毒供应行业标准也在不断完善、更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廖先敏告诉记者,近年来,她发表论文8篇,开展实用新型专利6项、新技术7项,院内孵化科研立项1项。2024年,由她发明创造项目《一种多功能医用灭菌车》先后荣获德阳市及四川省总工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2025年2月,该发明创造项目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晒晒我的五小成果”展示学习活动,被收录于2024年度全国职工“五小”创新成果库。 科学管理 消毒供应焕新 为让消毒供应中心不断适应国家行业标准,廖先敏带领科室按国家行业标准进行全面改造,引进智能信息追溯系统对器械物品质量进行闭环管理以及快速生物监测仪、绝缘检测仪等,并规范外来器械及植入物入院流程、急诊手术放行等工作。 不仅如此,廖先敏在工作中还特别爱专研。她发现,传统的灭菌车在使用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存在待灭菌包装载量大,包间距过密,造成灭菌结束后烘干时间延长,还有湿包的风险;二是不同科室的待灭菌包混装,在卸载和发放灭菌包时,工作人员花较多时间查找,手接触过多,极易破坏无菌屏障,造成二次污染。针对以上问题,廖先敏和她的护理团队结合国家卫健委消毒供应中心“两规一标”的要求,设计出了一款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可操作性强的多功能医用灭菌车,通过动态分隔架和可调标识牌的使用,既提升了灭菌效率,又降低了污染风险。 廖先敏介绍,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收录于2024年度全国职工“五小”创新成果库的《一种多功能医用灭菌车》发明创造项目,其专利核心技术在于“动态分隔架”和“可调标识牌”两大模块。分隔架可根据待灭菌包的大小和数量灵活调整间距,使烘干时间缩短了30%以上,湿包率下降了66.67%;标识牌采用耐高温环保材料,实现科室分类管理,卸载时间平均减少了4分钟。在保证无菌质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三维建模和实物测试验证了设计的可靠性,未来还可拓展至制药厂、实验室等多领域。 一丝不苟 严把质量关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工作的重点无疑是质量管理。廖先敏严抓质量管理,强化中心质量管理意识,实行质量控制过程完整记录与追踪管理。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与物品,严格保证清洗、消毒、检查与包装、灭菌等环节的质量关,保证供应的物品安全。 如果说临床一线的护士承担更多的是救死扶伤,那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则相当于后勤保驾护航者。廖先敏深知,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器械就有可能达不到无菌要求,都可能给病人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每个细节都要严谨对待。“以临床需求为中心”是廖先敏给科室人员宣讲的服务理念。她常常强调,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工作质量要两手抓、两手硬。通过选派人员外出进修、在科内组织集中学习、广泛征求临床科室意见建议等举措,工作得到医院同事们的认可。目前,消毒供应中心不仅承接了该院所有可重复使用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还为全市28家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及灭菌服务工作,实现了区域资源共享。 “能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一份贡献,让我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我将继续为之努力!”廖先敏表示,将继续带领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们,发扬团结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勤勉、敬业、奉献、爱心和实际行动践行从医的初心和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