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融融暖人心
作者:周静/文 王义超/图
来源:
日期:2013-02-21
春意融融暖人心
——金花镇“以矿补农”惠民政策得民心 在1月11日金花镇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该镇45名参会的镇人大代表举手表决通过了“以矿补农”政策决议,确定了全镇每年将拿出矿山收益的10%-30%用于全镇农业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据悉,这是我市首次以代表决议方式通过的惠民政策。 近年来,金花镇每年从矿山收益中至少拿出200万元,用于全镇道路、沟渠建设,奖励种养大户以及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让全镇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甜头,全镇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金山村6组小组长尹华兰,前两年每到洪水季节心里就特别紧张,晚上觉也睡不踏实,一听到外面打雷下雨,她就要从床上翻起来,打着手电筒到安置点周围四处察看。如果雨大了,她就会组织队上的青壮劳力带上工具一起抗洪。由于没有排洪沟,从后面山上流下来的洪水多次将安置点淹了。去年5月,在镇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组人投工投劳,一段400多米长的排洪沟赶在暴雨季节来临之前修好了,让安置点的200多名村民终于能够在夏天睡上安稳觉了。 金花镇吉祥村、凤凰村是我市目前仅有的两个不通公路的村,虽然灾后村民都搬到山下进行异地安置,但是树木、药材、林地等村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都还在山上。为了加快两村的经济发展,去年年初,镇上投入近100万元拉开了吉(祥)凤(凰)路的建设大幕,圆了两村数百名老百姓多年的夙愿。尽管目前道路还在建设之中,但是相信不久,村民们开车回山上蒿林子、种药材、运树子就要成为现实。凤凰村支部书记董永松对记者说,如果没有镇上的资金支持,我们根本不敢动工。 出台多项补助政策 助推产业蓬勃发展 “董会计,你明天到镇上来把你们玄郎村今年的产业补助资金领回去,一共是185900元,该给老百姓兑现的就及时兑现,鼓励大家明年继续加紧整哦!”……节前,镇机关干部王申华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他正赶着把2012年镇上给各个村发的产业补助资金陆续发下去,以便各村赶在年前把资金发到老百姓的手中,让村民们过个胖子年。 凤凰村的郑华东开在集中安置点山货交易市场下面的“凤凰苑”农家乐自从开张后生意一直不错,一年下来能轻松挣个三、五万。这两天,他又从村上领回了2万元农家乐经营补助资金,数着票子,郑华东开心的说:“如今的政策真好,自己做生意,镇上还给补助!” 作为山区镇乡,老百姓历来就靠山吃山,5·12大地震后,为了加快全镇产业发展,金花镇在全市所有镇乡中率先通过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并在市上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大面积的楠竹、核桃、猕猴桃等经济林木种植,加快镇上的养殖业发展、农家乐发展。为了促进苗木管护,该镇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楠竹每亩15元、猕猴桃每亩100元、核桃每亩50元等不同的管护补助标准,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种养殖业、农家乐经营等补助政策,极大的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大家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发展产业上,如今全镇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增加社会事业投入 百姓个个笑开颜 玄郎村保洁员任凤每天一大早就走出家门,与村里其他几名保洁员一道将安置点的主要道路、广场以及沿山路打扫得干干净净,完了还要浇花、除草,每天如此,一月下来她可以领取工资600元。对于自己这份保洁员的工作,任凤十分珍惜。她说,能在家门口找一份工作很不容易,既照顾了家庭孩子,还有钱挣,自己一定要好好干。 任凤的工资也是由镇上从矿山收益中列支的。震后,金花镇每一个村都进行了集中安置,其中三个村在沿山路异地安置,在江苏的对口援建下,各村建起了广场、绿化带,其基础条件、环境设施在我市首屈一指。为了让村民继续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金花镇每年从矿山收益中拿出20多万元,用于发放全镇近30名保洁员的工资。同时该镇还挤出经费用于全镇的文化活动开展、困难群众的帮扶等社会民生事业中,全镇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随着今年镇人代会通过以矿补农的决议,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长效机制后,我相信今后我们投入到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社会民生等方面的资金还会更多,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也将更多。”镇党委书记梁忠旭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