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减灾】富新:构建防汛“铜墙铁壁” 守护一方群众平安
作者:李露平 廖辉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7-19    

眼下,正值防汛“七下八上”最关键时期,防汛形势严峻复杂。连日来,富新镇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聚焦防汛重点和难点,扎实做好预警预判、巡查排险、物资保障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前哨”巡查 “电眼”监控 织密防汛“安全网”

7月16日下午3点,雨停间隙,担心河道安全的清狮村巡河员黄先锐再次来到绵远河大桥附近巡查河道,发现暂无险情后,便值守在下河口通道处,每当有人靠近时,他都会耐心劝返。“对自己负责的堤段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丝毫不能松懈。”黄先锐告诉记者,汛期河岸危险,他除了要查看水情,还要劝阻大家不要下河玩耍。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风吹日晒,只要能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再辛苦也值得。

进入汛期,作为防汛“前哨”的巡河员们每天早中晚都要去河边查看一圈,看看水位是否正常、水流是否通畅、河堤是否有损害,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便立即向镇党委政府汇报,为防汛抢险赢得先机。同时,镇村两级防汛值班人员联合派出所民警每天不定时对辖区河道进行动态巡查,重点检查绵远河、土地堰、沙河堰等存在溺水隐患的区域,做好“人防”预警监测工作。

记者在绵远河富新段看到,沿河重点区域都安装了高清监控设备,监控画面会实时传输到“i视”监控系统后台,便于工作人员实时查看河道情况,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穿白衣服在河边钓鱼的男士,请你马上离开。目前正值主汛期,严禁私自下河。”富新镇水利员钟智打开“i视”监控系统后台,实时查看绵远河沿线重点区域情况,一边通过“喊话功能”,对私自下河的人员进行劝离,一边通知附近的巡河员及时前往制止。

在筑牢防汛“安全堤”中,往往需要“人防+物防+技防”。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不仅能确保防汛信息畅通无阻,还能提高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主动性。“i视”监控系统采取全天候、立体式、可视化的“协同联动”体系,为防汛备汛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和财产损失。

“目前,我们已经在沿河重点区域安装了7个具有‘喊话’功能的高清监控设备,通过高清摄像、语音预警等手段,不仅能对河道水情进行实时监测,还能对在河道野钓、野泳、戏水等危险行为及时进行劝阻。”富新镇农业中心主任牛关华说,该镇不断完善群防群测手段,通过成立共计300人的13支抢险队伍,并在绵远河沿线及其他溺水隐患点位设置防汛安全警示牌76个,警示标语28幅,硬质隔离栏5处,同时利用村村通广播、坝坝会、微信小视频、流动宣传车等宣传方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作联动的防灾减灾运行体系。

综合施治 增强韧性 守护群众“生命线”

曾经,位于绵远集镇社区的绵远学校、绵远卫生院以及附近村组因处于地势低洼地带,每逢遇到强降雨便会发生内涝,导致房屋、农田被淹。而近两年,随着富新镇绵远学校卫生院片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的验收使用,“一片泽国”的场景已经成为了历史。

村民张乾福在绵远集镇社区2组种植了70余亩西瓜,几年前的一次强降雨,导致他的瓜田遭受了1万余元的经济损失。“这两年排水系统很通畅,西瓜田再也没有被洪水淹过,西瓜的收成也不错,把之前的损失都弥补了。”张乾福说。

富新镇绵远学校卫生院片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通过新建排洪沟渠通道300米,整治沙河埝排洪渠600米,新建及改建穿路涵洞5处,修复渡槽1处、防洪节制闸1处,彻底解决了该片区的内涝问题,并在多次降雨中经受住了考验。“这段时间一直下雨,排洪沟渠十分通畅,绵远学校卫生院片区没有出现过严重内涝的情况,这块堵在大家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了。”绵远集镇社区党委书记张伟深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为提升防汛承载力,该镇通过深入排查风险隐患,补齐短板漏洞,逐一落实低洼易涝区、河道、景区等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防汛责任,细化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巡查值守、沟渠疏通、抢险救援、转移安置等各环节,确保责任全覆盖、无死角。在对辖区内农房、堤坝、桥梁等做好隐患排查、逐一登记、整改销号的同时,针对往年防汛救灾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迅速查漏补缺,尽快推进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分类推进河渠加固,有序开展沟渠清掏,切实消除问题隐患,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构筑起防汛减灾坚固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