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减灾】九龙镇:“四长”工作法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作者:周韵 蒋丽萍 文/图 责编 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7-16
当前正值主汛期,连日来,绵竹多地出现持续性大范围降雨。为筑牢汛期安全防线,九龙镇聚焦防汛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各项任务措施,创新开展“四长”工作法,切实打好汛期“主动仗”,全力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月12日上午9点,在九龙镇清泉村红庙子卡口,身穿红马甲的卡口班长陈绍坤正在执勤值守。每当有游客准备进山游玩,均被他拦下劝返。遇到上山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陈绍坤则为他们讲解近期防汛形势,并及时做好登记,叮嘱大家要注意安全。 “除了在卡口值守外,我还要负责白水河沿线的巡逻工作,防止游客私自下河野游。”陈绍坤说,遇到下雨天,他还会增加巡河频次,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险情,时刻做好防汛“战斗”准备。 夜幕降临,九龙镇地灾集中安置点灯火通明。清泉村12组村民小组长、安置点室长刘加洪正在整理物资、分配床位。在她的贴心陪伴下,被转移安置的村民和孩子们在这里开始了别样的生活和学习。 “由于这两天下暴雨,村上对危险区的村民提前进行了转移。我们小组内被转移的村民由我负责照看。除了担任室长之外,还要负责小组辖区内的山洪灾害点巡逻工作,确保发现险情后第一时间进行处置。”为了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刘加洪还主动承担起了夜巡任务。 为进一步加强危险区、安置点的管理,今年,九龙镇创新建立“四长”工作法。在安置点位设“点长”,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安排村干部值守安置点,稳定群众情绪、做好后勤保障、解决实际困难。分区安置设“室长”,由村民小组长担任“室长”,负责安置点群众的生活起居。在进山卡口设“班长”,同时安排人员在卡口值班值守,劝返进山群众和游客。在避让区域设“队长”,成立由民兵、村组干部等组成的巡逻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开展巡查,防止安置点的群众擅自返家。 在九龙镇清泉村10组山洪灾害危险区,伫立在半山腰的地灾监测器和红外水位监测仪正在实时监测鸡公岭地质隐患点和周边河道水位变化。一旁的墙体上,张贴着最新的地灾防御预案,村民正在驻足观看。“上面负责人、联系电话、如何撤离等内容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安全感。”村民王义珍说。 7月15日下午5点,雨刚停,地灾监测员谢维春便带上工具前往山上开展巡逻检查。她先是利用卷尺测了测插在地里的两根木棒间的距离,然后对比之前记在笔记本上的数据。谢维春告诉记者,前两年鸡公岭地灾隐患点出现了山体裂缝,严重威胁群众的安全。通过“人防+技防”的方式,能够更全面排除安全隐患,因此进入汛期后,无论天气如何变化,山区巡逻工作都不能间断。 入汛以来,九龙镇严格落实各项防汛减灾措施,建立镇、村、组、点“四级”防灾联动机制,配备94名监测人员,加密监测频次。同时,组建镇机关退伍军人防汛抢险“尖刀连”,实行扁平化运转,根据启动的预警级别,完成不同的防汛救灾任务。 提前储备各类物资,安装预警广播10套,入户雨量预警报警装置206套,地灾监测设备8台,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进行实时监控预警,村干部根据预警信息及时转移群众。持续动态开展山洪灾害风险隐患大检查,建立隐患清单、整改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检查全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盲点,全力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