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土地挖“潜”增“效”
作者: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3-02-08
向土地挖“潜”增“效”
——西南镇金隆村、醒狮村实施粮经复合模式成效显 冬日暖阳,西南镇金隆村罗军租种的田地里,十余名当地农民正在田地里劳作:有的在锄草,有的在播菜种,还有的在平整田地。 看着即将收获的长悦葱,罗军心里乐开了花。“长悦葱是日本进口的品种,和一般葱子不同,销量非常好。”罗军告诉记者,自己多年前曾经在简阳租地种蔬菜,2012年6月,他在金隆村租土地100多亩,种起了叶菜类蔬菜和葱子,前期投入30多万元,良好的租种环境,罗军对今后的种植充满了信心。“我的葱子下一步就要走农超对接的模式了,今后的葱子直接销往超市。”罗军说,今年将走水(种植水稻)旱(蔬菜)结合的道路,不耽误水稻的种植,稳粮增收两不误。 其实,在西南镇金隆村和醒狮村,像罗军这样租种本地土地走“菜-稻-菜”模式的还有很多。据统计表明,两个村土地面积有5000亩,通过土地流转出去的土地达到近4000亩,科学化的种植模式实现了农民、流转大户的双赢,“千斤粮万元钱”在金隆村和醒狮村得以实现。 >>做加法 一块地里轮番种 金隆村、醒狮村以前一直是西南镇的春耕用水“特困村”。如何克服用水困难,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镇上千方百计多方尝试,于2004年成功引进银柳种植技术,在金隆村、醒狮村等地发展银柳等特色农业种植后,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该地村民种植,不仅避免了村民大春用水难的问题,还解决了闲置劳动力的问题,为村民找到了一条特色致富路。目前,该镇仅种植银柳就达3500余亩,年产值2000余万元,亩均产值达4000余元。 醒狮村党支部书记唐宽俊,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银柳的种植。经过5年的发展,醒狮村银柳种植基地目前已达到1100余亩,在相邻村种植700余亩,产品运送到成都、广州等省内外城市,部分产品出口越南,带动农户200余户,促进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唐宽俊告诉记者,银柳的栽种期为一至两年,需要在第二、三年后种植水稻,便于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 种植大户卢天祥告诉记者,他的银柳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现在他不仅自己种植,还对周边农户小面积种植的银柳进行收购,在春节银柳销售旺季,他的天华花卉公司每天平均有百余人在忙活,大大解决了周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怎样在土地上挖“潜”增“效”?当地农民在土地上又做起了“文章”:水稻+栀子花,水稻+蔬菜,一块土地里实现了轮番种,土地的复种指数增加,土地效益自然实现了翻番。2012年,全镇新栽栀子花300亩,扩建蔬菜示范园200亩。 >>土地入股 收入倍增 发展粮经复合模式,首要的是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既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又要增加农民的收入。眼下,金隆村、醒狮村的做法可以说不为是一个好办法。 拿着一叠钞票,金隆村14组的李本福告诉记者:“土地实行入股分红是一个新鲜事物,刚开始我们不了解政策,现在分红了,觉得比种地划算,腾出手来还能干些别的生意。”李本福道出了当地农民的心声。 金隆村党支部书记曾维林为记者算了一笔帐:以李本福为例,他以3亩田入股金隆种植合作社,土地费用进入经营总成本,年终算帐,农民占纯收入的10%,一年算下来,分红再加上平时在大户流转土地里务工的收入,每亩能有3000元纯收入。全村以这种方式实行土地入股的达到500亩,户数达到200户。这样算下来,200户农民从田里拿到的钱就有150万。 “同样的土地,土地股份合作带来的收益比原来明显提升了许多。”曾维林说。 土地入股之后,更便于合作社统一管理,特别是长期的规划发展,这种优势是以前无法比拟的。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实惠也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