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绵竹】铺就“自信路” 搭建“融通桥”
作者:张娟 徐伦汧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4-03-22
——市第三人民医院助患者打通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为破解精神障碍康复患者回归社会的难题,帮助他们走出“孤岛”,2012年,市第三人民医院成立康复小组,以医院为基础,广泛拓展社会资源,为患者铺就了一条心灵健康的“自信路”,搭建起一座回归社会的“融通桥”。至今,已有500余名患者通过“一路一桥”打开心灵禁锢之门,迈开通往社会的稳定步伐。 为患者康复强“内力” 铺就心灵健康的“自信路” “你看哦,这个向日葵花要这样钩针,从这里穿过去。”在手工制作室,几名患者正在护士的陪同下认真制作手工仿真花。在她们旁边,整齐摆放着串珠小包、串珠小动物、毛线仿真花、毛线头饰等手工艺品,每一件都很精美,完全想不到竟是出自精神疾病患者的巧手。 “我们的目的就是争取让患者在治病的同时,不与社会脱节。”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精神一科主任邓建说,开设各类康复项目,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患者大脑功能恢复,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能力等,最终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 据邓建介绍,医院康复小组队伍由专业的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及幼师组成,依托医院自有资源,设置肢体训练室、手工室、书画室、团体治疗室、阳光家园(社会技能小组)等,积极开展手工、书画、烹饪、音乐、种植、社交技能训练、疾病认知等精神康复项目。截至目前,已开展职业社会技能培训2400余次,手工制作培训3850人次,共计售出1000余件手工艺品。组织团体游戏、音乐治疗、体能训练、服药依从性治疗、社交技能培训等团体康复治疗,让患者在学习、劳动和收获中重燃希望和信心。同时,医院内部为患者特设门卫、餐厅服务员、户外巡视、园林维护等多种“职业岗位”,通过“过渡式”康复模式,不断激励患者对工作的兴趣和生活的信心。 开拓就业渠道 搭建回归社会的“融通桥” 医院内部的“职业岗位”,始终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差别。为帮助患者真正返回社会舞台,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帮助患者一展所长。 经过前期走访和沟通,医院与一家“爱心工厂”德阳市旌善包装有限公司达成共识,于去年9月21日建成全市首家“康复工疗型车间(院内庇护工厂)”,康复小组综合评估后的患者,通过简单培训,可自愿进入庇护工厂务工,让患者能够自力更生,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去年7月底,患者张磊(化名)因精神发育迟滞入院接受治疗,后通过职业培训在工疗车间务工,靠自己的双手获得了一定的薪酬。“他以前不爱说话,与人沟通很困难,也缺乏一些日常生活的能力。”如今面对儿子的改变,张磊(化名)的妈妈非常欣慰,她很感谢医院的专业化治疗和人性化服务,让她的儿子有了改善生活的能力。 据悉,德阳市旌善包装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纸制品的生产和销售。公司始终坚持以残疾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一家集残疾人“集中安置、技能培训、辐射带动加辅助性就业”于一体的爱心工厂。自康复工疗型车间(院内庇护工厂)建成以来,已有30余名患者经过培训上岗,完成沱牌酒业、山水通讯、华为、绵竹大曲等企业订单32万余件,向患者实发薪酬共计4万余元。 “‘康复工疗’实行计件工资制,基本工资600元,根据个人实际工作量计件上浮。”邓建告诉记者,医院后期将积极与更多企业沟通协调,进一步拓展患者“岗位”范围,不断创新德阳地区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模式,实现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梦”。 服务外延 助力建设和谐稳定幸福社区 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医院康复小组主动将服务外延至社区,针对非住院患者建立了门诊康复治疗,已为出院或门诊就医患者提供优质康复培训治疗82次。同时,进一步深化与市残联、市民政局的合作,为紫岩街道、剑南街道以及孝德镇清华社区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精准制定包含治疗、学习、训练和工作的长期康复计划,服务人次达700余人,为精神残疾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使其全面康复后真正融入社会。 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吴兴胜表示,医院将进一步扩大农疗基地及工疗车间,更好地解决我市2400余名在管精神障碍患者的日间康复及就业问题,使患者的工作技能和社会功能得到恢复,培养精神病人从长期康复走向辅助性就业,继而走向社会就业,以精准扶贫和扶志的举措达到个人、家庭、社会三方共赢的“绵竹”模式,为社会和政府分忧解难,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