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玉泉镇:发展特色产业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作者:王虹 廖辉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11-16
玉泉镇是绵竹市境内典型的农业小镇,主要产业是农业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同时,辖区内百口活泉和千亩竹林也是优势资源。近年来,该镇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农商文旅体产业发展路子,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映月泉奏响振兴奋进曲 玉泉镇桂花村境内泉水资源丰富,有大大小小的泉眼十余处。2021年,玉泉镇人大代表根据桂花村群众反映以及实地考察后,对桂花村水利设施提档升级提出意见建议。玉泉镇根据此建议,组织专业力量对桂花村进行了实地勘测调研,发现映月泉泉水清冽甘甜,清掏、保护难度小,具备良好的开发条件。经评估确定,合理开发后能有效解决当地春旱夏涝、农业灌溉弱、环境卫生差、村民收入少等问题。随后,该镇就桂花村映月泉建设总体规划多次研讨商量,决定“坚持保护优先,以映月泉为核心,打造排洪与景观融合发展的玉泉品牌”的发展思路。在项目方案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完善。同时,组织规划方案宣讲团走村入户,介绍方案情况和产业发展方向,得到了广大村民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桂花村主要种植水稻、小麦,以前每年春播期间缺水严重,夏季汛期内涝严重。通过先后前往成都温江区、邛崃市等地学习“取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分阶段逐步解决桂花村移民集中居住区内涝和农作物灌溉问题,最大限度保障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 映月泉项目建成后,直接促进了桂花村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绵竹市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二期项目成功落地桂花村。该项目以映月泉为核心,计划投资2000余万元,将映月泉周边4000余亩农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完善项目区内灌溉沟渠、生态景观沟渠和乡村道路,并在移民后扶项目的基础上对映月泉提档升级,形成以“泉水孕育庄稼”为核心主题的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桂花村移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同时,映月泉实现排洪沟和景观沟的结合,打造观光线路。2023年夏季,映月泉在网络社交平台爆火,天然泉水吸引了10万余名游客前来观光戏水,周边群众在附近设置摊位20余个,直接带来现实收益。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玉泉“新型开放式农商文旅体乡村振兴综合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映月泉周边通过划定商品经营区域,方便移民进行农副产品、手工工艺品售卖等,实现移民群体增收。 菌菇种植奏响产业致富曲 初冬的暖阳照射大地,玉泉镇的菌菇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工人们正忙着搬运装好的菌包,整齐地码放到菌菇大棚里。菌菇种植基地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2022年初,玉泉镇依托“书记沙龙”,以“座谈+分享+实践”模式,打破行政村桎梏,确定了以龙兴村、永宁村、涌泉村为试点,“三村融合”抱团发展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随后,三村共同成立“菜园子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搭建“支部书记进修班”“党员干部培训班”等平台,组织党员干部赴外调研。同时成立“菜园子供销社”,由龙兴村、永宁村、涌泉村三村以集体资金与闲置土地资源入股,村组党员、干部带头,积极发动群众以个人名义入股,筹集注册资金467.1万元。 菌菇种植,看似简单,但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为此,玉泉镇建立人才库,将镇村干部、乡贤力量纳入后备资源,依托绵竹市委党校玉泉教育中心,提供研讨平台,不定期举办专题交流会,落实激励机制,成功吸引2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参与菌菇产业发展。与省农科院菌类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由农科院专家对菌棒生产线建设、菌类种植、精深加工等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延长菌菇产业链,进一步提高附加值。依托绵竹市委党校玉泉教育中心,打造“党支部+微课堂+党员+群众”培训模式,累计组织约600人次参与学习培训。 为促进农户增收,种植基地在发展中通过“保底收益+股份分红+利润返还”模式,支持群众共享发展收益,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一起参与共建共治,有序推动了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同时,以入户产业项目为基础,打造帮扶车间,从打造车间、开展免费技术培训、吸纳就业、带动就地增收、提供菌棒代种服务、建立帮扶基金等六个方面综合施策,切实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龙兴、永宁、涌泉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合计增加8万元,带动参股脱贫户户均增收800元。 下一步,玉泉镇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目标的赛道上,继续跑出玉泉“加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