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兴村】广济镇:“多点开花”产业兴 乡村振兴动能足
作者:张娟 牟文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11-01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振兴是关键。近年来,在绵竹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济镇紧紧围绕“12223”发展思路,在镇村建设、产业配套、现代种养、品牌打造、农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从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打造种养循环农业 实现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10月31日,在天平村酵素种植示范基地举行的首届蜜薯采摘节上,广济学校的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农耕乐趣,感受丰收喜悦。活动现场,还通过展板的形式展示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农业技术、农业发展成果等。 近年来,广济镇以“建设现代农业基地,打造康养度假胜地”为目标,依托绵竹市粮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田型整理完成宜机化耕作400亩,完成粮食结构调整试验区蜜薯种植300亩,主要种植烟薯25、哈密红薯、普薯32、南紫薯023等蜜薯品种,每季亩产收入3000元以上,是传统水稻收益的5至6倍。今年,天平村经济联合社通过与绵竹市自然农耕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引入酵素生态种植理念,进一步改善改良土壤土质,提升农产品品质,并通过流转土地以入股分红、租赁承包的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17万元。 “我们整个种植过程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全部利用果蔬等多种植物残渣添加中药材,经过发酵制成生物防控液肥防治病虫害,同时使用餐厨垃圾、动物粪便制成生物堆肥补充植物养份,真正实现有机垃圾还田、循环再生的自然农耕耕作体系。”绵竹市自然农耕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谢鑫泉表示,他们还与天平村签订了联农带农协议,将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提升广济农产品附加值,实现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建设烘干育秧中心 为农业生产机械化提速 在祈祥村烘干育秧中心,大蒜播种机、水稻收割机、智能化育秧生产线及烘干设备等整齐排列,绵竹市华瑞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廖华兵正在有条不紊地调试设备。 “我们合作社和祁祥村经济联合社共同建立烘干育秧中心,现有烘干设备8台、粮仓2台,日处理量达1500吨。育秧辐射广济镇、玉泉镇、麓棠镇等,能满足3到5万亩土地栽种。”廖华兵说,他们还为当地农户和种植大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包括育秧、烘干、植保、收割等,通过机械化模式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化。 为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今年3月,集科研、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农事便民服务中心正式在祁祥村投入使用,主要涵盖政策性保险、农村金融、社会化服务、动物检疫、农产品检验、综合服务等多种事项,带动了辖区农业产业驶入快车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在德阳优鲜道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对鲜笋进行切割分级。“这是我们的初筛环节,将运来的鲜笋进行切割,根据产品需要分成十多个等级。”公司总经理陈先锋告诉记者,他们是一家集加工、贸易、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的火锅食材清水箭笋、老坛泡菜、小米辣、毛肚类等系列产品达20余种,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大中型城市。2022年12月,该公司与广济镇中新村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配套设施功能区和精品农业示范区,由村集体提供土地资源,公司充分发挥生产和销售渠道进行深度合作,形成基地产品溯源可控,集体受益来源稳定,初步构建出“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目前,公司生产基地以专业合作社为生产主体,共发展入社农户300余户,蔬菜示范基地面积1000余亩,预计年总产值可突破3000万元。”陈先锋表示,下一步还将通过引进、示范和推广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科学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种、养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水平,带动基地周边加工、销售、运输等相关产业,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让农业增效有“路”、农民增收有“方”。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广济镇党委书记叶强表示,该镇将集聚打造种养循环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深入推进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运行模式,为建设更加富裕繁荣、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绵竹贡献广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