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大工程” 打造生态宜居绵竹
作者:王平/文 周晓勇/图     来源:     日期:2012-12-14    


  本刊消息 灾后恢复重建4年来,绵竹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向全市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环境是基础;发展现代工业,环境是保障”,将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奋斗目标列入了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力争在三年内建成省级生态市,五年内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以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经济。我市积极实施“五大工程”构建生态宜居环境。
  实施蓝天工程。全面开展了以扬尘、燃煤、机动车尾气为重点的大气污染因子的整治,对各类施工工地、道路进行整治,目前,城区道路已全部完成“白改黑”,有效降低了扬尘污染。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工业。2011年,我市投入6000余万元,关闭了川雄建材水泥厂,对二环路以内的龙蟒二分厂、三分厂进行了关闭和搬迁。积极开展限煤工作,对全市近400家餐饮企业进行了环境综合治理,推广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主城区及周边镇乡已实现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城区天然气生活应用100%,公交车、出租车使用CNG清洁能源率达98%以上。
  实施碧水工程。按照“全流域规划,全流域整治,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我市成立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实行牵头部门负责、河段所在镇乡落实的水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对境内绵远河、石亭江等重点河流综合整治,投入上亿元开展了河道清淤、生态修复、沿河景观打造等建设工程。特别是城区马尾河综合整治,投入9800万元清除河床淤积物及河道垃圾20万余方,河堤美化植绿30万平方米,美化了河道生态环境,城区亲水绿化景观与城市形象建设同步进行,取得显著效果。2009年以来,全市境内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均达III类水质标准。
  实施绿色工程。我市大力加强生态宜居工程建设,一大批绿化、净化工程初见成效,构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景观。以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城市公共绿地为主,全面启动了城市植绿、绿道建设。2011年新增绿地面积3.5万余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62m2/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了山区植被恢复工程,2011年森林覆盖率已达49.77%。
  实施宜居工程。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生态宜居建设,从“魅力绵竹”到“生态绵竹”,初步构建了生态环境与城市和谐共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加强饮用水源保护,集中居住区自来水供应率达100%。实施生态细胞工程,广泛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创建活动,目前我市已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市级生态村92个,生态家园137个。
  实施宁静工程。在扩建城区道路、提高道路标准的同时,加强城区交通干道的噪声管理,有效控制了噪声污染。开展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活动,对主要建筑工地实行封闭施工,禁止夜间违章施工,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污染。深入开展城区服务业专项整治,对餐饮、娱乐扰民现象进行重点整治,严格执法监督,为群众创造了平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2011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2天,境内绵远河、石亭江等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一个与青山绿水相融共生、风貌突出、生态宜居的新绵竹正在形成。
  绵竹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区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率达到90%以上,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一个“富强、文化、生态、幸福”的新绵竹已悄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