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绵竹:找准“支点”发好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张娟 尹翔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9-07
绵竹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德阳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上找准“支点”,全面发力,以实际行动推动绵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眼下,在绵竹市沿山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板桥基地内,上千亩猕猴桃丰收在即,四川山牧农业公司总经理陈元汉正在查看果实长势,几名工人在忙着修剪枝叶。“通过前期的悉心管护,今年的挂果数量、品质均好于往年。”陈元汉说,目前已有不少客户提前订购猕猴桃,届时会销往全国各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绵竹市通过加大政策扶持、深化科技服务、强化平台建设,助推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和农业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陈元汉表示,猕猴桃丰产的背后,除了农户们精心的种养,还要感谢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重要指示,这为四川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主攻方向。绵竹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也提出,现代化的农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这些信号的释放对于农业企业来说无疑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我们这群新农人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陈元汉说,他将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不断提升果品品质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公司+农户”划片区管理,加大对外宣传营销力度,做大做响绵竹猕猴桃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截至目前,绵竹建成猕猴桃产业带8000余亩,采用科学的培育技术和网格化管理方式,推进猕猴桃种植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产出红心、黄心优质猕猴桃近10000吨。目前,全市猕猴桃已进入收获期,预计单产、价格同比提高10%—20%,猕猴桃产业总产值将过亿元。 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计、民之大事,绵竹不仅在产业发展上谋篇布局,还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精准发力,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大事小事,铺就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 在九龙镇双泉村,经过“厕污共治”示范点建设,农户厕所粪污和其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变得清澈,实现达标排放。走进村民陈达海的家里,厕所干净又整洁,地面墙面都贴了瓷砖,昔日的老式旱厕早已被冲水式卫生厕所取代。“实施厕污共治后,所有污水全部纳入管网,村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有了很大改变。”陈达海说,现在村里越来越漂亮了,他家也开起了民宿,日子过得更有盼头了。 小厕所关系大民生。近年来,绵竹市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由点及面、先易后难、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37870户,新改建乡村公厕102座,建设农村“厕污共治”示范点55个,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乡村环境宜居了,乡村治理才能更有效。 在九龙镇棚花村,党支部副书记万兴萍和院落长张祥富正在村民付龙贵家中拉家常,了解民宿经营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村的民宿产业发展势头很好,你们要在品质和服务上多花心思,才能留住更多的客人。”万兴萍叮嘱说。 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棚花村把推进“党建+网格”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将全村2000多户村民分成43个院落,选配退役军人、农村党员、村民代表等担任网格员,构建起“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小组长+院落长”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常态化走访机制,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实现基层治理重心下沉、力量聚合。 “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一条一条抓好落实。”九龙镇党委副书记梁荣杰表示,该镇将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提能力,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使乡村发展充满活力,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群众生活幸福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