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惠及大民生
作者:肖勋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11-13
小农水惠及大民生
——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顺利推进 初冬时节,寒意袭人,孝德镇光明村的田间地头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成群结队的村民在开挖土石、整治渠道,工程技术人员在村民中来回穿梭进行技术指导,这就是我市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繁忙景象。 今年8月,我市被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确定为中央财政第四批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该项目将连续实施三年,共投资13141万元,涉及孝德、齐天、东北、什地、富新、新市、玉泉等7个专项乡(镇)54个村,辐射带动周边西南、板桥、绵远、拱星、兴隆、广济、土门等7个乡镇52个村。 “听说要搞小农水建设,当地老百姓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200多名群众以投工投劳的方式自发参与到项目建设中,与施工队伍一道实施小农水建设。”孝德镇水利办主任尹久告诉记者,老百姓对于小农水建设项目的积极性相当高。 沿着小农水工程施工现场一直走,施工场面繁忙而又有序。有的在运送沙石,有的在夯实基础,有的在铺设U型槽……修茸一新的U型槽渠道在劳动者脚下快速延伸至远方。记者在现场看到,往日杂草丛生、淤塞不清的田间水渠,已经被一条条渠堤笔直、板面清亮的混凝土标渠所替代。渠道上,人行便桥、灌溉口、便民池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在施工现场,一个瘦弱的身影在施工点间不断地来回穿梭,用胶桶运送着沙石。“我一直盼望着这条沟能够早日修缮,没想到现在真的能够把它修成‘三面光’,太高兴了。”孝德镇光明村15组的韦大姐告诉记者,去年,她家收割的油菜还在田间晾晒时,夜晚突降大雨,由于沟渠长满了杂草,行洪不畅,她家将近一亩田的油菜全部被大水淹没,严重减产。“等沟修好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田会被淹了。”一说到要整治沟渠,韦大姐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整治沟渠是我们老百姓最欢迎的事,当然愿意出力,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搞好农业生产。”孝德镇光明村15组村民刘洪军说道,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中,老百姓既是建设者、参与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时还是质量的监督者,何乐而不为呢。 据了解,2012年小农水建设在孝德、齐天、东北3个镇25个村实施,工程需新建渠道20公里,整治渠道140公里,整治石河堰4处,民泉堰13处,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万亩,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 另外,为了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综合整治效果,2012年我市在小农水建设区垂直整合了6个涉农项目,共投入6489万元,涉及新建渠道56公里,整治渠道82公里,改造泵站5处,平整坡耕地13640亩,地力保持4200亩,测土配方施肥1000亩,有机质提升2000亩,田间道路修筑108公里,防护林建设5公里,耕作技术推广1.42万亩。 整合项目实施后,可以新增有效灌面0.42万亩,恢复灌面0.39万亩,改善灌面0.65万亩,新增补灌0.006万亩,新增蓄引提水能力51.0万立方米,新增节水能力324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11万公斤,新增经济作物产值207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181元。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国家小农水项目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了我市一些水利死角的灌溉问题。通过该项目的深入实施,我市将实现渠、路、林成网,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集成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市水务局副局长付龙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