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九龙镇棚花村:按下产村“融合键” 画出乡村“共富圈”
作者:周韵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5-09
踏青赏花、音乐派对、野趣烧烤……在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期间,九龙镇棚花村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地道美食、生态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实现旅游收入上百万元。这是该村大力推动产村融合,实现强村富民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棚花村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1+1+6” 思路,以党建为引领,以增收为目标,通过农村改革、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举措,让沉睡资产“活”起来,农民口袋“鼓”起来,新产业新业态“融”起来。 盘活闲置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 初夏时节,棚花村11组的连片玉米、大豆等长势喜人。村民詹少全在种植基地里忙着进行田间管理。“每月增收3000元,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一块闲置土地经过盘活利用后,给村民带来了流转费和务工费两份收入,让詹少全和当地村民都感到十分惊喜。 那片土地过去栽种的猕猴桃,因企业经营不善,导致土地闲置。为了盘活资源,2021年,棚花村将890亩闲置土地再流转纳入“支书工程”项目,并通过引进其他种植大户发展蔬菜种植,不仅实现了产业转型,还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前不久,棚花村与丰淳酒业开展了村企共建活动,双方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讲思路、谈想法、亮家底、摆问题,在广泛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思维越来越开阔,路径越来越明晰。 “我们将原白玉村办公场所出租给村企,作为村企党建活动阵地。通过合理利用资产资源,促进村党支部与企业之间的联建,实现集体经济增收。” 据棚花村党支部书记蒋刚介绍,为把资产转化为发展动能,村上对村级现有闲置、低效使用的集体资产建立台账、分类施策,全力盘活“沉睡资产”。同时,通过集体经济合作社挂网出租、提供劳务,实现土地再流转,做好撂荒土地整治“大文章”,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发展“双赢”。 “农文旅”深度融合 “致富路”越走越宽 周末,位于半山腰的梦里·阑珊民宿繁花似锦、音乐环绕,三五游人把酒言欢。“身游花海间,心归阑珊处。”在游客杨岚眼中,这里春拥桃李、夏揽青山、秋赏红叶、冬观白雪,小院之美收藏在四季辗转之间,成为无数人的诗和远方。 2020年,民宿业主孟海林瞄准棚花村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开办了梦里·千百度民宿,凭借周到的服务和美味的特色菜品,积攒了一批回头客。紧盯游客需求变化,他又流转了当地村民在半山腰的闲置房屋,打造了梦里·阑珊处,为当地旅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经过风貌改造后,贵菲家庭农场环境宜人,农场主邓方贵穿梭在猕猴桃种植基地,仔细查看猕猴桃生产情况。搭乘当地旅游发展“快车”,前几年,邓方贵在当地流转了80余亩土地种植猕猴桃,通过摆摊和网络销售,收入十分可观。在他的示范引领下,当地村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高涨。 为促进棚花村猕猴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去年年初,邓方贵利用农场风貌改造契机,打造了直播间,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拓宽了销售渠道。同时,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合作,培育新品种,科普、宣传猕猴桃,进一步擦亮棚花村农业发展“金字招牌”。 “棚花村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正走向产村融合、全域旅游的大舞台,迎来乡村共富的春天。”蒋刚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围绕“一村一品”多业并举、以短补长、以长养短的思路,大力发展猕猴桃、梨树、枣树等生态农业,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建成猕猴桃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花卉种植基地。随着游客的不断增长,棚花村有40户村民发展起了民宿旅游。借此契机,该村将散落的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串珠成链、连片成景”,村庄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提升,打造出了升级版幸福美丽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