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骨骼】关注全生命周期骨骼健康
作者: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3-04-17    

“健康骨骼”作为“三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绵竹市积极推动我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骨骼”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倡导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关注骨骼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骨与关节的健康,保持持续行动力。

据我国2018年的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我国40-4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女性患病率水平显著高于欧美国家,与日韩等亚洲国家相近,调查还发现我国低骨量人群数量庞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不健康生活方式和年龄增大是骨质疏松症高发的主要原因。不平衡膳食、静坐生活方式、日照过少、吸烟、饮酒、药物使用等因素不仅影响基础的骨量积累水平,也导致中老年后的骨量流失,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助力骨骼健康

1.营养、运动、晒太阳,有利于促进或保持骨量

在日常生活中多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摄入足量的优质蛋白,必要时服用钙剂。在补充钙的同时,充足的维生素D也是必不可少的。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从而促进肠道的钙吸收。建议上午11时至下午3时,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分钟。在享受阳光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开强光以免晒伤。

2.科学运动防损伤,爱护全身骨骼和关节,保持持续行动力 

管理和控制好体重,长期超重和肥胖会加重骨骼和关节承重负荷。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长、运动频率,量力而为,循序渐进,养成习惯。参加体育锻炼时先做好准备活动舒展关节,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

3.儿童青少年端正身姿和体态,少久坐多锻炼 

儿童青少年身体处于生长期,正确的站、坐、卧姿是脊柱健康的基础,保持正确读写姿势,课间休息要离开座位适量活动。减少久坐和视屏(观看电视,使用电脑、手机等)时间。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保证充足的体育活动,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 

4.40岁以上人群应检测和了解自身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基础骨量积累和增龄后骨量流失密切相关。人体骨骼中的矿物含量在30岁左右达到最高的峰值骨量,骨量积累水平越高,中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就越晚,症状与程度也越轻。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了解自身的骨密度,关注骨骼健康状况。 

5.老年人应重视力量和平衡能力练习,预防跌倒防骨折 

运动锻炼能够保持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健步走、太极拳、八段锦、舞蹈、单腿站立等形式的运动可以降低因衰老导致的关节僵硬,保持或改善平衡能力和耐力,降低和减少老年人跌倒或者跌倒导致骨折的风险。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