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万家
作者:何菲/文 王虹/图
来源:
日期:2012-11-07
春风化雨润万家
——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纪实 一场秋雨让城市显得格外清亮。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刚下晚班的何小姐走在回家路上,身旁不时经过的警车和闪烁的警灯,让她在清冷的秋夜感到阵阵温暖。“治安好多了,上晚班家里也放心让我自己回家了。生活在绵竹,我觉得很踏实、很幸福。”何小姐的一席话道出了我市众多市民的心声。 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县之一,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总体思路,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入手,统筹实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特殊群体帮扶、矛盾纠纷化解、公共安全、思想道德”六大体系,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社会综合管理新路,有力助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民生改善,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为本,让群众安心 “新农合交钱不多,但得到的都是实惠。”78岁的李仁贞因慢性阻塞性气管炎住院数天,共花去治疗费一万余元,因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她的大部分医疗费都得到了报销。谈及新农合政策,李大娘不住的赞叹:“新农合政策就是好,看病再也不用愁费钱了!” 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通村道路,一座座美丽整洁的民居。围绕社会管理创新,我市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环境优美为发展方向,统筹推进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目前,我市在全市11所农村学校建立了乡村少年宫,全市城乡适龄人员技能信息库达12442人,建立城乡居民健康电子档案43.29万份,6.39万名60岁以上老人享受新农保,13.9万户完成农房重建,推行的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机制也使得我市农村生活环境及农民生活习惯发生显著变化。 >>服务为先,让百姓称心 7月4日晚上8:30,玉马社区的住户谭大娘通过便民服务卡上的电话向社区书记王兴君求助,由于楼下变压器跳闸导致该栋楼住户用电、用水等遇到困难。王兴君赶到该栋楼查看后,及时与市消防大队取得了联系。第二天一大早,600户住户用消防大队送来的临时生活用水做起了早饭。 一个便民服务中心、一张便民服务卡,搭起了我市干群连心桥,实现了服务零距离。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我市坚持“人财物往基层倾斜,重点工作在基层落地,公共服务向基层覆盖”,在各村均建立起“三委一站一网”的社会管理组织架构,将76项社会服务管理便民措施、35项政务服务前置到各村,并以“岗随事设、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方式,聘请代办员、协管员在各行政村驻点办理相应业务,使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进一道门,上一个网,办所有能办的事。” >>平安为重,让市民放心 “出门关好门窗,注意防火防盗……”不论春夏秋冬,玉马社区的居民们总能听到楼长的声声叮嘱。每天晚上,一支由派出所民警、社区干部和居民共同组成的治安巡逻队,行走在社区的每个角落,为居民们筑起一道安全防护网。 一个个网格,网住了社情民意,更网住了平安幸福。通过大力实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行多警联勤的网格化巡防格局,进一步深化“大调解”工作机制,健全防灾应急网络体系,目前我市已新建300个监控点位和460个监控摄像头,成立了140人的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和14支600余人的专业应急救援队,2011年案件调解成功率达92.9%,“公交进校园”覆盖率达22%,近年来更是无一起涉校刑事案件发生。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利益是政府工作的罗盘,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如今的绵竹大地,农村通乡油路(水泥路)、通村公路建设如火如荼,特殊群体帮扶成效显著,全民健身活动、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随着“六心”服务的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这张为民便民的无形网络,网起了幸福,织就了安定,绘制出一幅幅可圈可点的民生画卷,让一个富强、文化、生态、幸福的新绵竹愈发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