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并蒂花更艳
作者:张红     来源:     日期:2012-11-05    
  城乡并蒂花更艳
  ——我市探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纪实


  >>画面:老百姓生活比蜜甜
  “现在农村的集中居住区装有光纤,各自家里又安了网线,加上水、电、沼气样样通,住在乡里比住城里还舒服。”东北镇天齐村的王楠一边在电脑上浏览新闻一边告诉记者说,这几年绵竹农村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像我们这里,乡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出门就可以赶6路公交车进城,路程不到十分钟,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像王楠这样住在农村,又感受着和城里生活没有两样的还有更多的农民朋友。住在沿山玄郎村的村民仁安才说:“现在的条件与过去相比绝对是天壤之别,煮饭再也不用烧柴,家里都用上了电或气,加上交通方便环境好,不仅住起来舒适,还开农家乐好挣钱,收入也增加了。”
  ◆点击数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统筹的第一步。近几年来,我市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切实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建和改造了199个村、社区办公场所,完成13万余户农房重建和2.6万套城镇住房重建。“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5.8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7.6倍。其中,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475公里,公路密度位居全省前列,开通城乡公共交通线路27条。水库、渠系、提灌设施全面修复提升。新建改造高低压线路2775.49千米,电信、移动、联通、广播电视等信号或网络覆盖全域。
  >>画面:城乡公共服务共享
  “敬老院的护理把我们照顾得很周到,外面的热心人也常来看我们,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一句朴实的话,从一名80多岁的孤老口中说出来,令人分外感动。
  这位老人,就是住在东北镇敬老院的黄宗德。据东北镇敬老院院长朱霞介绍,敬老院一共住了103位老人,其中有21位孤老,都来自农村,灾后绵竹农村的孤寡老人享受到了和城里老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点击数据:在灾后重建中,我市积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城乡一体的救助体系,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贫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新修了20所敬老院,已经全部投入使用。21个镇乡卫生院和绝大部分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相继落成,形成了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面画:城市像就公园
  “妈妈,周末我们去苏绵公园野餐吧。”在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到苏绵公园郊游的活动后,读小学二年级的王瑶就一直缠着妈妈要再带她去苏绵公园。“瑶瑶说的去苏绵公园可还包括了要去体育公园和科技馆。”瑶瑶的妈妈告诉记者说,在孩子的眼里,城东新区就像一个大公园,有风景漂亮的苏绵公园,还有可以健身的体育公园,更有娱教娱乐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周末带孩子去的时候,人都特别多,孩子们也玩得特别高兴!
  ◆点击数据:五年来,特别是灾后重建的三年,我市城东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已形成完备的道路体系和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了体育中心、文化广场等城市新地标,新建了苏绵公园和月亮泉水资源涵养区,城市品质和宜居程度不断提升。目前,我市城区总建成面积达到12.2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4.2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2%。
  近几年以来,我市强力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做强产业、做优布局、做实基础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区域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步入更加健康、有序的良性互动阶段。日前,从市发改委传来消息,《绵竹市全域空间规划》编制已进入尾声,据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县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玉介绍,此次全域空间规划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发展”的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划分绵竹全市各类功能区,形成不同区域间“定位清晰、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基本架构,把主体功能区划理念从经济建设向社会建设领域延伸覆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成全域空间规划后,其他的诸如交通规划、产业规划、城镇规划等都将纳入其中,统筹城乡发展也将进入一个以“全域空间”为关键词的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