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高舞唱大风
——绵竹电力事业五年发展回顾

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售电量达到8.8亿度,比2008年同期上升58.67%。
5年时间投入资金5.3亿,新建220KV九岭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2座,改、扩建变电站多座,10KV城农电网线路增至56条,同低压配网线路增加至4517.15km,投资1个多亿实施城区户表改造工程……
这一组组数据充分展示了我市5年来电力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
>>5.3亿投入重建绵竹坚强电网
家住广济镇石河村的张大爷一说起绵竹如今电网的改变便滔滔不绝:以前一到晚上用电高峰,家里的50瓦灯泡就像个煤油壶,孙子做作业都看不清楚,随时都在跳闸。现在电网改造好了,家里冰箱、电视、电饭煲一起用都没问题,电压稳定得很,20瓦的灯泡亮得就像白天一样。
位于我市玉泉镇的金泉钢铁厂负责人对震后绵竹电网的变化感受更加深刻。由于钢铁企业属于高耗能企业,对电力需求特别大,为满足企业用电,绵竹供电局投入200万资金从新市220KV变电站为金泉钢铁厂建起了专线,确保了企业的用电需求。
其实,像张大爷、金泉钢铁厂负责人的这种用电感受,我市广大企业、城乡居民深有同感。
2008年,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致使我市整个电网瞬间瘫痪,电站、输变电线路、电杆大量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3.39亿元。电力重建是一切重建的前提。几年来,在国家、省、市电力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电力职工的攻坚克难、昼夜奋战,如今一个供电能力更强、安全性更高的坚强电网在绵竹城乡大地傲然挺立。
以前我市只有220KV等级变电站一座。2011年,位于我市汉旺镇,由省电业局投资2个多亿的九岭变电站正式投运。该电站的投运,彻底改变了我市220KV等级单电源供电的历史,也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支撑。
电力部门还根据我市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分别在全市新建了110kV变电站两座, 改、扩建龙桥、东北等多座变电站,10kV城农电网线路由28条增加至56条,低压配网线路规模由3506km增加至4517.15km。提前新建了江苏经济工业园、钣金工业园、酒城工业园等12回配套10kV线路,超前满足园区建设发展需要。同时还陆续完成10kV玉广路、玉板路等主线改造,彻底解决了当地农户用电卡脖子,电压低的历史。如今,我市改造后的10KV配网有16条农网、20条城网和6个变电站还可实现互联互供,即使遇到变电站和线路检修,也丝毫不影响企业和居民的供电。
“现在绵竹电网供电能力比震前翻了一番,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大大提升,这为绵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电力保证。”绵竹供电局局长肖磊欣喜的告诉记者。
>>用电量大幅攀升标志绵竹经济社会持续向好
“去年,为了配合龙蟒集团二分厂搬迁和钛白粉扩建项目建设,我们专门为企业兴建了1座110KV的变电站,为一个企业兴建变电站这在绵竹是前所未有的。”供电局负责经营的唐昀副局长说。如今,龙蟒集团每天用电量75万度左右,每个月能达到2200万度。因为有了稳定的电力保障,龙蟒集团得以快速发展,2011年集团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而技改后钛白粉年产量将达到16万吨,成为我国该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
“现在我们清泉村每个月用电量在5000度左右,比2008年上升了60%还多,据说是绵竹所有村用电最多的。”该村谭书记说。经过几年的重建,九龙清泉村农家乐蓬勃发展,各项旅游设施齐备,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成为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标杆。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一个地方用电量的大幅攀升,充分反映了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据了解,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售电量已达到8.8亿度,与2008年同期相比上升58.67%,其中工业用电量上升42.07%,居民用电量上升95.64%。
>>优质服务进万家
很早以前,人们一提到供电局就会想到“电老虎”,而现在,人们都会亲切的称呼其“电保姆”。这巨大的改变,源于全体电力人的默默付出。
2009年,绵竹供电局争取1个亿的资金实施了惠及广大城区居民的康桥工程——城区用户一户一表工程,让城区4万户居民得到了实惠,不再为每月分摊公共电费和电损而苦恼。
供电局还努力拓宽电力缴费充值渠道,通过设立“华夏通”电费代收点的方式,在城区及主要乡镇开通智能电表充值售电业务,目前已基本形成“十分钟购电圈”,确保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24小时不间断的购电充值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客户。
“供电部门的服务太好了,无论深更半夜,还是严冬酷暑,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会立即赶到现场,帮我们及时排除故障恢复供电,这种精神让我们企业很感动”提到绵竹供电局,川润公司董事长陈典福总是会啧啧称赞。
全力参与抗争救灾、确保农房重建一户供电一户,积极参与8.13清平特大泥石流抢险救灾……五年来,绵竹供电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什么叫“服务经济、保障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