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业路宽敞
作者: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10-15
“真的是要感谢社区,要不是社区给我提供招聘信息,我现在还待在家里,还没班上呢!”家住金陵嘉园的张婷拿着刚拿到的上个月工资时,心情非常高兴。张婷是前年毕业的大学生,学的是电子商务。毕业后,一心想回家的她没有在成都找工作,而是回到了绵竹父母的身边。才刚回来的那段时间,找工作四处碰壁,总不如自己所愿,时间长了,没有事情可做,整天窝在家里,张婷觉得自己都要和社会脱节了,非常苦闷,甚至怀疑起自己当初的决定是不是太草率了。去年的一天,在同学的建议下,她专程到社区劳动保障所进行了咨询,并留下自己的就业意愿和相关信息。去年9月,张婷接到社区打来的电话,告诉她一家超市需要收银员,如果做得好还可以提升,现在的工资1000多,问她愿不愿意去。张婷经过实地考察,决定试一下。因为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张婷如今已经成为店长,工资涨到2000多,这对于张婷来说,2000多已经不错了,如果是在外地打工,租房子还要花钱。现在,张婷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对于未来,她没有多想,“做好现在才重要!”张婷说。 和张婷不同,残疾人魏星选择的是先就业后创业的路子。前些年,她在我市残疾人缝纫培训基地学习缝纫技术。在这里学了一段时间后,又到一家服装加工厂上班。去年,她在我市一家镇上租了一间门面,专门换拉链、改衣服,并带卖小百货。生意虽小,但是对于一名残疾人来说,也实属不易了。“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又在为社会创造价值。”魏星说。 民生无小事,就业是大事。稳定就业是促进群众增收的优先举措,我市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抓手,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开展系列就业服务,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为实现群众就业,我市开展各类公共就业服务系列专项活动,重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者、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同时,还专门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群体给予扶持,促进他们创业。 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共建成市级综合服务中心1个,镇乡服务中心19个,职业培训场所33个。目前,我市各镇乡、社区(村)均建设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场所,绝大多数服务场所建设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市、镇、村(社区)三级就业社保服务网络的建成,为就业社保服务向基层延伸奠定了坚实基础。以2011年为例,通过基层服务保障平台,全市共组织职业培训1.2万人次,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免费集中培训超过15万人次,培训、输送了大量的实用技术人才。同时,我市通过在各基层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立远程信息网络,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用工信息和便捷的视频招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