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绵竹:逐梦沃野织锦绣 乡村振兴谱新篇
作者:张娟 尹翔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10-21    

党的十八大以来,绵竹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设施农业从无到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农民生活发生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田畴沃野喜获丰收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十年来,绵竹市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稳稳托起民生幸福。

秋收时节,绵竹市35万余亩水稻陆续进入收割高峰期。在孝德镇华瑞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收割机、火三轮运输、粮食烘干设施“一条龙”上阵,让水稻收割省心又省力。“这十年来,在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下,我们的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30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2000多亩。如今,从育秧、插秧到烘干,都实现了水稻生产全流程机械化,还用无人机进行水稻播种和病虫害防治。”华瑞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华兵表示,机械化耕作有效降低了农业粮食生产的劳动强度,种植效率和产量得到极大提升。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十年来,绵竹市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应用具有提质增效、绿色环保、节本降耗等特点的先进农业技术,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和农民科学种植水平。全市主要粮食总产从2012年的26.2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28.5万吨,创历史新高。

“猪粮天下安”。生猪生产作为丰富“菜篮子”的民生工程,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十年来,绵竹畜牧产业加速发展,2012年生猪出栏55.3万头,2019年受动物疫情影响,生猪出栏量下滑明显,随着畜禽稳产保供措施成效拓展,生猪产能加速恢复,2021年生猪出栏达到43.2万头。

在广济镇境内的绵竹牧原3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工地,一个个白色钢架房屋整齐排列,这个大型养猪场采用自繁自育自养大规模一体化养殖模式,实现生猪养殖工业化,猪舍建设标准化、生猪饲养自动化、死猪处理无害化、生产管理智能化。项目一期工程投产以来,已实现生猪年出栏量达10万头,有力推动了绵竹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了市场猪肉供应和群众生活需求。

“菜篮子”拎得稳不稳,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十年间,绵竹市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种植模式,有效延长蔬菜供应和销售时间,实现了蔬菜四季生产、全年供应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2.7万亩次,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大家好,这是我们工人刚从田里采摘下来的豌豆尖,很新鲜的哦!”10月17日,在什地镇五方村二组军玥农场的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熊利正在拿手机录制视频。在她身后,连片的豌豆尖郁郁葱葱,几十名工人正娴熟地采摘豌豆尖并装进筐中,待称重记录后便装车运往成都等周边市场。“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惠农政策,对于我们种植户来说受益很多。目前,我们在什地镇的种植面积达到1000余亩,发展社员100余名,主要种植草莓、西瓜、豌豆尖、黄豆等果蔬类农作物。”熊利说,他们的果蔬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新疆、北京、深圳等地,今年基地产值预计能达到2000余万元。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十年来,绵竹市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抓手,不断强化基础设施、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生猪供给、发展特色作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9937元增加到2021年的24204元,一产增加值从2012年的27.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6亿元,农业发展更加高质高效,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

村美民富产业旺 绘制乡村振兴秀美画卷

沐浴着秋日的阳光,这个国庆假期,美丽清幽、热情好客的九龙镇棚花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以前村上都是低矮的土墙房,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旅游景点,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祥泉苑”民宿老板张祥福一句话道出了绵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当地村民带来的生活改变。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绵竹市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绘制出新时代“村美民富产业旺”的大美乡村新画卷。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100个,通过以产带村,以村促产,进一步做实产业“里子”,展现美丽“面子”,让广大村民尝到了产村齐美的“甜头”。

一场场秋雨后,绵竹华胜农业猕猴桃基地里的优质猕猴桃喜获丰收,一个个毛茸茸的猕猴桃挂在藤蔓上,玲珑可爱,工人们正忙着摘果、装箱。广济镇祈祥村村民徐芹告诉记者,前几年,她从华胜农业承包了50亩猕猴桃地,负责日常管理,公司提供技术并统一收购,通过零售和网络平台销售,年收入达到6万多元。如今,在华胜农业的带动下,许多村民通过 “大园区+小业主”、反租倒包、带资入股等方式,纷纷加入到猕猴桃种植的行列中。这是绵竹开展特色农业产业“造血”,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一个缩影。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绵竹市以产业兴旺为重点,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强化政策扶持、技术下乡、金融服务、品牌打造,不断推进农业产业有机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市共有登记注册家庭农场4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37个,省、市级农业农头企业49家。同时,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积极培育粮油、生猪、猕猴桃、玫瑰、早熟梨、茶叶“六大农业园区”“一带一心四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场硬仗。绵竹市按照“1+1+6”的工作思路,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全力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及彩钢棚整治“四大革命”,大力实施村庄清洁、村容村貌、农村基础设施“三大会战”,全市乡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截至目前,绵竹新改建农村户厕26292户、乡村公厕93座,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7%。

产业强了,家乡美了,农民富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绵竹的一个个小村庄正在华丽蜕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大美乡村已然形成。绵竹市被评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清平镇棋盘村、麓棠镇玫瑰新村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清平镇盐井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济镇云盖村、九龙镇清泉村、清平镇棋盘村获评“全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十年时间丈量出发展进度,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蓝图振奋人心,新征程催人奋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吉刚表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农业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推动全市“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绵竹农业农村力量!

(部分图片系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