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孝德镇:十年巨变今胜昔 “文旅融合”赋彩新时代美好生活
作者:申梨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9-29    

孝德,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魅力镇。在这里,大自然的风景馈赠、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建设者的奋斗足迹,都为做好文旅文章、加强文旅融合提供了生动素材。

十年春华秋实,十年成就非凡。党的十八大以来,孝德镇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初心不改、奋楫前行,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笃定前行,以更高视野、更大格局塑造文化与旅游相交相融,培育壮大文旅产业内生动能,交出了孝德的“非凡答卷”。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绵竹年画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乡愁文化的符号。在孝德镇年画村,处处可见色彩鲜艳、乡土气息浓郁的年画。

沿人行步道漫步于年画村“乡遇画里”文创社区,喜庆的胖娃娃、娇俏的少女、威武的门神等各式精美年画掩映在绿树青瓦间,像穿梭在古典梦境,每一幅年画都写满了“乡情”和“传承”,沿线美景随手一拍都成大片。

执笔、蘸墨、细描、轻点……在孝德镇年画村南派画坊·陈刚的年画作坊里,他正专心致志地作画,浓浓的年画味儿扑面而来。陈刚是绵竹已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兴才的孙子,19岁那年他接过传承绵竹年画的接力棒,便日日与绵竹年画相伴。

“地震前,我们村会画年画的人多,从事年画生产的却很少,那个时候只有过年过节才有人买年画,除了我们一家之外,还没有哪家靠这个‘当饭吃’。”陈刚笑着说,但是现在不同了,村里有了很多年画画坊,大家抱团发展,从“守艺人”变“创艺人”,不断开发和创新现代年画,将年画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村里已汇聚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年画艺人30余人,各类年画产业经营组织40余家。

近年来,年画村还独创“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生产组织方式,优化产业链发展模式,完善公司、集体、个人收益共享机制,探索“艺人拿手艺换股份,村民拿积分换股份”模式,不仅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成为可能,更让传统文化以新姿态融入群众生活,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2021年,该村年画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000余万元,带动全村2400余人参与年画产业链生产制作,占全村劳动力的57.6%,当地农户人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文化早已是年画村的精神符号,而年画+美食、年画+休闲等新业态则是年画村的物质符号。

十年来,老百姓乘着文旅融合的春风,建起了跑马场、水上乐园、花博园,开起了农家乐、民宿、乡村咖啡馆等,纷纷吃上了旅游饭。李帆是孝德镇年画村人,十年间亲眼见证了年画村的蜕变。2021年初,李帆和丈夫辞去工作,卖掉城里的新房,投资了50余万元,将老屋重新装修,打造了适合拍照打卡与品味特色美食的 “网红”二丫私厨,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体验到了乡村慢生活。

“尤其是节假日和双休日,经常有游客来体验乡村生活,品味农家美食,生意还不错。”李帆告诉记者,返乡创业一年多来,他们一家不仅吃上了旅游饭,更踏上了致富路。

文旅融合,形在“融” 意在“合”。多年来,孝德镇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产业优势,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焕化出青春和活力,为绵竹乡村旅游描绘出一幅灵动、丰饶的美丽画卷,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张闪亮名片。

守正创新 出圈出彩

培育壮大文旅产业内生动能

一幢幢独具川西民居风格的小别墅,一幅幅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绵竹年画,一个个有着浓郁年味和年趣的景点景观……在月季大道的尽头,依射水河畔而建的年俗村集诗情画意于一体,以文旅融合点亮“致富路”,勾画出了乡村振兴的独特魅力。

谁能想到,曾经的河滩地,只用了两年时间便实现了从“灰头土脸”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并在全省的旅游名村中成功出圈。

2017年,因成兰铁路建设,金土村138户共300余人计划搬迁到高位规划建设的新村安置点——中华年俗村。建设初期,该村坚持规划引领,构建起以镇为主体,市级部门、规划专家、设计团队、乡村规划师、项目业主、群众代表“六方联动协作”的管理模式,按照一套规划定蓝图、一套图集控风貌、一套制度建规则、一套人马保落实“四个一”的建设机制,将居民安置、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年俗体验等功能进行融合,一步步将规划蓝图变成了现实。

“回顾这十年,变化太大了,做梦也没想到,我们能住进这么好的家,年俗村已经成为四川高颜值的‘网红村’,也成为不少外地游客必到的‘打卡点’。”望着一排排漂亮的“小别墅”,村民们喜笑颜开。大家既能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良好的公共服务,又保留了“前庭后院、栽瓜种菜”的农村特色、农家情趣,真正过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幸福生活。

秋日午后,轻轻推开“年俗·年舍”院子大门,耳畔风波摇荡、飞鸟鸣叫。环绕小院一周,游客坐在大厅内品茗,小孩在游玩区嬉戏,日子甚是悠闲惬意。“在这里吸一口空气就能感受到活力,少了城市的车水马龙,让人身心放松,心灵得到净化。”今年中秋假期,来自德阳的游客张兰芝来到年俗村,对孝德镇精心打造的“网红村”赞叹有加。

“年俗·年舍”是由村委会出资,利用闲置房舍打造而成,属于村级集体资产,日常聘请专业管家负责运营,开业仅一年,已实现营业收入70余万元,解决了10余人的就业难题。“我们在家里做农活,收入不多,在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挣到两三千元,平时就是做客房的卫生,在厨房里帮帮忙,我觉得蛮好的。”村民方兰蓉笑着说道。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福利。五年前,村民张应全一家人还住在土砖房,门口连像样的水泥路也没有,时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搬迁过来后,一家人住进了三层小洋房,还把闲置的房子打造成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从过去走来,孝德豪情满怀;向未来走去,孝德信心倍增。孝德镇党委书记侯科表示,未来,孝德镇将紧跟时代步伐,依托绵竹年画特色产业,深耕历史文化内涵,以非遗文化为基底,打造“非遗+”多元场景和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年画村、年俗村等中心村带动引领和产业辐射作用,推动周边村(社区)一体协同发展,在文旅融合领域持续创意创新、破题破冰、出圈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