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美丽绵竹绚烂绽放
作者:王虹/文 李睿/图     来源:     日期:2012-09-19    


  据市统计局对城乡住户家庭生活调查资料显示,如今,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在2011年由5年前的10752元增加到19327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也在2011年由5年前的4326增加到8689元。数据直观反映出:近年来,人们收入明显增加,“荷包”越来越鼓。
  ◎富强绵竹   农民生活有滋味
  “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逐步建立各项农业补贴制度,我们觉得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新市镇蒲泉村村民李永兰说,以前种地给国家钱,现在种地国家倒给农民补贴,“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全赶上了,一家几口都参加了新农合,医疗、生活有保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放眼全市新农村,村村有“小洋房”。平整蜿蜒的通村公路宛若玉带将小山村与大世界相连,冰箱、洗衣机、液晶电视、电脑等家用电器正走进农村千家万户,成为新时期、新农民的生活内容。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朋友,逐步感受着城市化生活。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力求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我们只是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说起自己的变化,玉泉镇玉江村村民李大爷感慨地说,自己从来没有想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自己门前的土地会变成“金钵钵”——土地被大棚替代,家里用上了沼气,当了大半辈子农民如今也能按时领“薪水”……而这就是“公司+农户”模式为农民带来的实惠。
  据了解,我市大力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户“抱团闯市场”。截止2012年6月底,我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42个,注册资金2.78亿元,连续带动农民户数达38310户。
  ◎文化绵竹   精神食粮多丰富
  “咱们村还有个农民文艺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风新貌。”玉泉镇涌泉村村民刘大姐告诉记者,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村里的文艺队不但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还添置了乐器、道具等。“逢年过节村民都要自编自演一些乡土文艺节目,让大家看得乐滋滋……”
  据了解,我市农民人均用于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逐年递增。互联网、摄像机、影碟机等文化消费品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也能从互联网上了解更多的信息,开阔眼界。城市里,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一度遭遇“寒流”的电影,如今回归到人们生活之中,每逢节假日电影院便门庭若市。
  ◎生态绵竹   生活环境大变样
  初秋的人民公园、苏绵公园、滨河路边,到处绿草茵茵、波光粼粼。大绿地、大水面,移步换景的现代化园林设计,让这里成为市民休闲的绝好去处,这也为我市城市建设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家住五路口的居民张德成,时常在傍晚时分到人民公园走一走、看一看。“以前,一走进公园看得最多的就是茶馆,喧闹不说,还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绿地,如今,通过整改,公园里不仅茶馆没有了,绿地增加了,池塘里种上了荷花,大型游乐场也有了,真正成了老百姓休闲的好去处。”张德成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施,让脏、乱、差的街道不见了,城市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的变化,不仅仅是城市形象、城市品位得到极大提升,更重要的是带给了市民生活品质的改善。
  说到宜居,便不能不谈居住环境。“2007年左右,绵竹比较好的商业住宅小区就只有天香丽景、银杏华庭。现在绵竹上档次的楼盘层出不穷。”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人们对房子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开发商越来越注重精心设计、人性化打造,如今一些上档次的楼盘不但提升了绵竹城市形象,更提高了市民的居住质量。
  ◎幸福绵竹   品位生活步步高
  “以前挣了钱,都用于吃饭穿衣等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开支了。享受型的生活开支占得很少。”市民王海燕告诉记者。就在2012年8月,她给新装修的居室配置了一套“全明星阵容”的家电——三星全自动洗衣机、三菱空调和壁挂式松下液晶电视……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王海燕对主要家电全部进行更换。
  以前,国际一线品牌在绵竹难觅踪影;如今,绵竹街头世界品牌专卖店比比皆是。“几年前,谁身上穿一件国际品牌服装,周围的人会觉得很新奇;如今,穿着品牌服装的市民已经比比皆是。”王海燕说,穿品牌时装不仅仅是舒适,更主要穿戴的是一种文化时尚。
  我们惊喜发现,以市中心绵竹广场为中心的绵竹老城区城市商圈早已成规模,现代化的大型超市和品牌专卖店悠闲聚集于步行街;以南京大道为主干道的城东新区正在一步步发展,展现出亮丽的新貌。
  如今,走出家门,我们发现:马路上车多了,路宽了;买生活用品,一站式购物多了;出省旅游、出国旅游的多了……人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我们相信,乘着“十八大”的春风,绵竹人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