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铺就发展“高速路”
作者: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09-14    
  交通铺就发展“高速路”
  ——十六大以来我市交通发展回眸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绵竹交通建设大投入大建设的十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为绵竹经济社会铺就了加速发展的“高速路”。承载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质的飞跃,其中,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475公里,公路密度位居全省前列。开通城乡公共交通线路27条,城区主要道路和出绵通道实施了沥青混凝土改造,道路通行条件与美化度极大提高。
  >>新闻现场:2012年5月9日,成绵高速公路复线通车。当天的通车现场彩旗飞扬,鼓乐喧天。作为过境绵竹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它的建成通车对于绵竹来说,意义重大。“如今绵竹跑成都、绵阳真是畅快多了!”这是来往通行的车辆司机说的。成绵复线过境绵竹,对于绵竹的区域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闻事实:成绵高速公路复线项目是四川省交通三年集中建设攻坚的重点项目,是穿越“5·12”地震极重灾区绵竹的第一条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结束了绵竹不通高速的历史,将进一步改善成德绵地区的对外交通条件,对进一步促进成德绵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加快绵竹发展振兴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市立足把绵竹建成川西北交通次枢纽的目标,以“南融北拓”的区域发展策略,不断完善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配合、推进五大过境交通要道建设,使绵竹既主动融入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又在区域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成渝经济区向北辐射阿坝及到大西北的门户型城市。以绵竹中心城区为起点,道路以放射状向各镇乡辐射,形成紧密联系城区与各个镇乡的公路交通网络。
  >>新闻现场:生长于石亭江河两岸的绵竹广济和什邡洛水人民,盼望了几十年的广洛大桥,终于在2010年8月30日梦圆成真。
  2010年8月30日,广洛大桥在江苏的对口援建下竣工通车,这让两岸群众喜极而泣。
  “广洛大桥通车后,广济、洛水两地人民交往将更加方便,企业运行成本将大大降低,这必将促进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让两地人民充分享受到广洛大桥带来的实惠与好处。”广济镇政府工作人员这样解读广洛大桥建成后的重大意义。
  一座桥,一代人的梦想,广洛大桥承载的感情太多太多,历史赋予这座桥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本身。50年天堑变通途!
  今年,经过建设方的紧张施工,香港特区政府援建的德阿公路金鱼隧道,已基本满足通行条件,增强了进出清平的道路安全系数。
  >>新闻事实:3年的恢复重建是机遇期。我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凭借这一机遇,绵竹交通发展跃上新台阶。
  恢复重建期间,江苏省援建指挥部在国家和四川省的规划基础上,对绵竹交通恢复重建规划进行了完善,制定了《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市地震灾后交通恢复重建规划》。绵竹公路重建立足于恢复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公路交通不仅要达到震前水平,还要超过震前水平。特别是绵茂公路建成之后,绵竹将成为连接成都与阿坝州之间最便捷的交通枢纽。同时,绵竹经济发展态势继续扩展,将从“干”字形向“丰”字形发展。
  同时,3年的恢复重建,我市加大公路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建设公路绿色通道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公路标准等级化、路面铺装高级化、网络结构合理化、管理养护规范化、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的目标。
  >>新闻现场:每年银柳收割季节,西南镇醒狮村村道上车辆穿梭来往,这全是拉银柳的车子。“要是在以前,这里根本没法通行车辆,路太烂,而且太窄,车子都错不开,运输银柳成为大问题。好在镇上及时硬化了村道,还进行了加宽,现在运输银柳已不是问题了!”醒狮村老百姓告诉记者。
  醒狮村是西南镇一个偏远的村,村上有3000多亩的银柳,因为村道,制约了该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了银柳的销售。镇上及时把该村道硬化工程纳入实施,如今,硬化后的村道运输更加便捷,良好的交通条件,该村的银柳种植逐年扩大规模,增加了农民收入。
  >>新闻事实:2002年前,全市仅有水泥或沥青路面的村道70公里,其余70%为泥结碎石路面,有的甚至处于“三无三多”的原始状态:无路面、无桥涵、无绿化;坡多、弯多、坑凹多,路面狭窄,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启动村道建设。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特别是2006年以来,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全市建成四级及以上标准的水泥砼路面村道650余公里,超额完成了村道建设任务,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辐射20个镇乡,各镇乡辐射各行政村的水泥砼路面标美路网,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