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生态花园 筑幸福绵竹
作者:张娟     来源:     日期:2012-09-13    
  建生态花园 筑幸福绵竹
  ——我市生态建设发展纪实


  城东新区一角   王义超/摄


  天蓝、地绿、水清、气爽、景美,一幅城在林中、水绕城中的美景,把绵竹映衬得分外妖娆。回顾我市走过的这一条绿色生态之路,从政府的高度重视到群众的积极参与,从建设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到修建城乡绿色广场,从垃圾规范化处置到空气、水资源的改善……绵竹变了,变得让人刮目相看。
  当前,我市以“生态兴市”为发展战略,朝着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田园新城的新目标再次出发。
  >>>绿化为民 共建幸福生态家园
  “绵竹山美水美,城市绿化让人羡慕。”近日,从陕西回来探亲的李女士对绵竹的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
  坚持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作,高水平管理,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每年的植树节前后,全民动员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工程,全面规划和开展生态市建设,以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和谐民生为目标,追求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活动中,我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一批城镇进出口通道生态建设、道路绿化美化、公园建设与改造、单位庭院和小区绿化工程,促进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较大改善。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乔灌花草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有机搭配,实现了由林在城中向城在林中的重要转变,呈现出城中有景、景在城中的和谐宜居之美。
  受“5·12”特大地震影响,我市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破坏,站在推动科学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战略高度,我市着力在提质、强管、精养上求突破,积极推进城乡绿化建设精品化、生态化,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城镇绿化、生态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建设,让绵竹百姓尽享生态“福利”。
  “以前这里到处都是垃圾,前些年不仅树少而且品种单一。现在到处是绿树,繁花似锦,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寿命都要延长好几年。”家住九龙镇清泉村的村民吴加凤说起如今的生活笑得合不拢嘴。
  震后,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不仅为老百姓营造了生态、宜居的日常生活环境,也带来了多赢的致富效益。金花镇通过沿山生态资源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已建成金山村、三江村红心猕猴桃种植示范园,村民年收入可增加上万元。九龙、遵道、清平等镇乡,通过大面积种树种草、退耕还林、绿化荒山荒坡,形成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绿海景象。每逢节假日,沿山生态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震前,我的农家乐每年收入2万多元,如今只需半年时间便可达到5万元。如果棚花村没有现在优美、舒适的环境,我肯定没有这么好的生意。”一位农家乐业主高兴地说。
  >>>企业出城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近年来,细心的市民欣喜地发现,城市上空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了。这是我市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果。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招商引资决不引污染项目,各项建设决不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市始终秉持这一生态发展理念,坚持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新道路,从生态资源大市向生态经济强市转变。
  为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下大力气、大魄力关闭了一批化工污染企业,并启动了中心城区内重点污染源的“出城入园”战略,龙蟒集团、川润公司等涉污企业的成功搬迁,使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只要是跟污染项目沾边的,不管投资多大、效益多好,一个不要;与污染沾边的化工、造纸等项目,坚持开工前先论证污染治理配套,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也一个不要。”在我市建设六大工业园区之初,招商引资的门槛高了,企业发展的执法严了,但并没有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反而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坚定的意志带来的是生态建设的另一抹“绿色”。今年,为了强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市的空气质量、水源质量和环境面貌得到可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