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亩猕猴桃核心示范基地 王义超/摄
10年前,绵竹农村的老百姓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亩地,两头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家人的生活被牢牢绑在了几亩田上,虽说能填饱肚子,但收入却成了大问题;而今,他们依然是农民,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坐地收租”的农民,还是拿着工资的市民,不仅收入翻番增长,而且不用像以前那样为几亩土地操劳。探其究竟,原来是政府的土地流转政策,“转”出了大家的幸福生活,也叩开了一条兴农富民之路。
眼下,在我市沿山的万亩优质猕猴桃基地里,一排排猕猴桃绿茵盘绕,果满枝头,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通过土地流转,2008年至今,8000亩猕猴桃依期下种,今年底,基地将建成一万亩的规模。但猕猴桃树从种下到正式挂果,差不多要三年,这期间农民如何获益?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眼里,土地流转不是简单地加加减减,而是要重点解决让农业发展起来、农民持续增收等问题,达到1+1>2的效果。事实确实如此。
2009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业部门开始引导猕猴桃基地的业主们探索林下栽种三叶草,用于獭兔养殖。绵竹市棚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还专门牵头成立了绵竹市棚花村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这一养殖业的发展。目前,不仅该公司已有年出栏1万只左右的规模,还带动了周边近600户农户靠养殖獭兔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如今,从猕猴桃到三叶草,从三叶草到獭兔,再从獭兔粪便回到猕猴桃树,一个“果-草-畜-沼”生态循环圈在土地流转中慢慢显现,也使我市的现代农业产业得到了连片推进、整体发展。
在九龙镇双同村,记者看到的是土地流转出的另一种新景象,这里的老百姓愿意搞“土地流转”,因为全村的农民自己有蔬菜种植“绝活”。村党支部书记岳永全告诉记者,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里人都会种蔬菜。全村现有1000多亩蔬菜基地,由于建在路边四通八达,自连片推进蔬菜产业以来,菜农足不出地就有商贩前来收购。
“我们这里通过土地流转,菜地里就自然变成了‘大市场’,村民们再也不用自己肩挑背磨进城卖菜了。基地里主要种植韩国萝卜、豇豆、分葱、茄子、生姜、魔芋等,一年四季都有卖,一挂果就被商贩们一抢而空,已有400余户农户从中受益。”岳永全说起老百姓的富裕日子笑得合不拢嘴。
眼下正值茄子、芋子、豇豆等蔬菜大丰收的时候,每天一大早,村里三五成群的妇女便来到地里干活,按每人每天30元的务工费算,一个月下来可以挣900元。“以前种地都是看天吃饭,收成好的时候还能赚到一点辛苦钱,一旦碰到干旱水涝的年份,不但一年到头白忙活,还会亏本。现在土地流转了,不仅有租金收也不用担心收成,还能在田里打工挣钱,一举两得。”在村民唐大姐看来,土地流转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如今,在我市广大农村,不少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转”成“双薪族”,不但每亩有一定的租金,被租地农户还可参与田间管理赚取劳务费,既增加了收入也能从中学到科技种植的技术。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搭建流转平台、创新流转模式、规范流转行为,全市土地流转呈现出规模加大、速度加快、效益凸显的良好发展态势。各镇乡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积极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基地+农户”、“农超对接”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制定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展。
当前,随着“两化”互动和统筹城乡步伐的加快,我市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也越发清晰,一个“产村相融”互动的新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