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减灾】清平镇:打好防汛“主动仗” 筑牢汛期“安全墙”
作者:张娟 蒋丽萍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7-08
7月7日中午,在绵远河清平段,巡河员周正贵头顶烈日,在河堤上进行安全隐患巡查。周正贵说,进入主汛期以来,河道巡逻工作从未间断,他每天都会不定时到各个隐患点查看,密切监测水情和雨情。 为确保安全度汛,清平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组织广大镇村干部提前进入到“战时状态”, 扎实做好预警预判、巡查排险、物资保障工作,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科技监测预警 筑牢汛期“第一道防线” “今天山上游客多不多?汛期工作要仔细啊!”“比较多。我们随时都在巡逻。”“好的,有情况及时汇报”……在清平镇党群服务中心,该镇纪委书记马军正通过清平镇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与湔沟村1组点位负责人邓建忠连线,对汛期防汛防地灾工作进行实时监测,有效实现“零险情、零伤亡”。 该平台分为智慧党建、智慧政务、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旅游5大功能,立足“平时服务,战时调度”理念,瞄准“防疫、防汛、防火、防灾”四防管理系统“平台分散、各自为战”难点破题,通过实地勘察、技术分析、数据模拟,纵向串连多源点位,形成防疫、防汛、防火、防灾4大职能“专属链条”,整合自然资源、水务、政法、文旅等7大平台数据,打造集信息采集、灾情预警、快速响应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调度平台,初步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筹”。 记者在平台上看到,在防汛、防地灾等版块,各村组的隐患点位被一一罗列,各监测点的信息被实时记录,一旦超过设定的安全范围,系统便会自动发送预警信息。科技监测预警不仅能确保防汛防灾信息畅通无阻,还为山区群众安全度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为精准聚焦风险点位,我们在平台还增设了智能AI设备57个、被动触发设施13处,设立主动干预防控点位5个,形成变‘人工巡查’为‘智慧监控’、变‘电话报告’为‘系统预警’的智能技防新模式,及时减轻基层干部负担,提升应急处置时效。”据马军介绍,目前,通过增设智能AI感知系统等技防设备,大数据画像和智慧分配任务,大力提升了信息感知、应急处置、分配时效,横向打通各个节点,构建起以综合调度指挥平台为核心的“人、物、技”三防合一智防体系,织密筑牢防汛减灾“第一道防线”。 打好“组合拳” 做好防汛各项工作 “现在是主汛期了,大家在山上一定要注意安全。”连日来,清平镇各村组干部走村串户发放汛期避险明白卡,讲解防灾避险安全知识。同时,还利用村组干部会、坝坝会、举行应急演练等开展防汛及地质灾害知识培训,全面提升监测人员巡查技能和日常管理水平。通过短信、广播、微信等多种途径,及时准确地向干部群众发布预测预警信息,切实做到早预警、早转移。 宁可备而无汛,不可汛而无备。在清平镇应急物资储备库里,每隔一段时间,工作人员邓兴洪和江志龙都要仔细清点核对防汛抢险物资和防汛生活物资,同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做好防火、防盗工作,使应急物资保持完好。 为全面做好防汛准备,积极应对汛期可能到来的暴雨、洪水、内涝等自然灾害,清平镇每年都会提前对该镇的防汛应急物资进行清理。目前共建立起镇级物资储备库及盐井村、棋盘村、湔沟村三个村级物资储备点,分别储备了编织袋、铅丝笼、砂石料、救生衣、发电机等防汛抢险物资和棉被、帐篷、大米、方便面、矿泉水等防汛生活物资。成立了镇应急抢险队,各村分别成立了20人的民兵抢险队,完善应急抢险机械调用机制,整合镇域内大型抢险机械资源,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应急机械台账,落实专业驾驶员,确保在应急状态下“备得足、拉得出、用得上”。 据清平镇人大主席叶建富介绍,今年该镇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了《清平镇2022年地质灾害和防汛总体应急预案》,明确重要险工地段责任人、避险路线、避险场所,成立了巡查、疏散安置、抢险、治安、物资保障、医疗、后勤保障等7个应急工作组,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灾防御组织体系。同时,实行主要领导带班的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完善群防群治、联防联治工作机制,确保防御责任“无缝隙”“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