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九龙镇:“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铸魂
作者:周韵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6-09    

夏日时节,漫步于九龙镇,群山连绵、风光旖旎,九龙里、滑草场等旅游景点经过提档升级后更具特色,引来无数游人前来感受民俗风情,追寻乡愁记忆。这是该镇深化“校地合作”,促进旅游发展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九龙镇积极探索“校园+田园”乡村振兴新思路,通过加强“校地合作”,搭建议事平台、精雕项目建设、完善人才机制,促进当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鼓足村民腰包,提升幸福指数,续写了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

村里来了大学生 山水风光变“财源”

周末时光,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棚花村,一户户极具川西特色的农家小院间,垂柳依依、青蓠满墙,成群结队的游人穿行其间,怡然自得。北京大学来绵竹开展社会实践的学生与该村党支部书记蒋刚并肩而行,认真倾听该村发展思路,了解当前发展困境。学生们反复思索,发展新路径也在交流讨论中渐渐清晰。

“挖掘潜力、整合资源、理清思路、依规发展,关系到九龙镇乡村振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我们通过深化校地合作,搭建交流平台,不仅探索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新思路,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舞台。”九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镇上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师生团队加强联系,开展实践调研活动,策划对接调研课题,积极为乡村建设探索发展思路,提供智力支撑。截至目前,“校地”双方召开头脑风暴议事会5期,完成9个调研课题报告,超过100人次的高校团队在九龙镇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走进杨家院子•田园社区,一步一景,景景动人。昔日里名不经传的小村庄,经过深度挖掘和艺术包装,纷纷焕发出异样光彩。“过去村上环境脏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幸福感始终提不上去。镇党委为此邀请央美和川大艺术设计团队,将专业的文创设计理念融入到环境改造中来,将荒地变花海、林盘变景观、园舍变业态,打造出‘一户一景、一村一画’的新格局。”说起校地合作带来的“景村融合”变化,新龙集镇社区支部书记殷挺笑意满面。他告诉记者,随着小村庄旧貌换新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观光踏青。当地村民抓住契机,开办民宿和农家乐,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据悉,在省级镇村规划试点和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中,九龙镇“校地”团队秉承“体现村落形态,保持乡土风情,展示本土文化”的理念,合理规划布局、优化旅游景观,以绵竹绿道为串联,打造九龙花海、蜂巢驿站、主题文化广场、农耕博物馆等空间节点,凝练出“人文景观带、运动文化观光带、现代农业文化展示带”三条本土文化带,实现了九龙里综合体的提档升级。

在熊猫里建设中,九龙镇抢抓省道S216贯通形成新黄金旅游线的区位优势和大熊猫国家公园落地绵竹的发展机遇,由川大艺术团队紧抓“景村融合”设计理念,围绕提档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丰富产业业态三方面进行打磨设计,实现了文化底蕴和旅游发展的融合并进,不仅刷新了沿线乡村“颜值”,更实现了文化底蕴和旅游发展的融合并进。截至目前,九龙镇已实现游客接待72万人次、旅游创收4368万元。

完善合作机制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蓝天白云下,一顶顶彩色滑翔伞从高空降落,游人们在追寻刺激下,还不忘饱览绵竹山水风光。“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和九龙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到滑翔伞基地前来体验的游人越来越多了,还顺势带火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生意。”滑翔伞基地负责人郑翱一番话道出了“校地合作”带来的乡村旅游变化。

“校地合作,就是要探索深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间’,打造乡村振兴实践中可持久实施的‘新引擎’”。九龙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还通过开展“江苏专家+绵竹农技人员+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活动,为当地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户提供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识共赢。与四川大学结对开展调研活动,谋划乡村振兴深度战略合作,搭建产业融合、产教融合的更大平台,实现了从“邀请进来”到“搭把手,干起来”的角色转变。

据悉,截至目前,依托“校地合作”,九龙镇举办各类培训班75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种植户等8000余人次,飞行学院培训礼仪人员共50余人次,进一步擦亮了九龙镇乡村振兴特色旅游发展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