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城市内涝 从下水道井盖抓起
作者:王平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08-25
应对城市内涝 从下水道井盖抓起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城区分部防汛工作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强降雨天气过程多发时段,喧嚣的城市、安静的乡村常常会因为一场疾风骤雨变得手忙脚乱,遭遇河渠超载、城市内涝、交通堵塞等连锁挑战。这一天气过程考验着各个层面的应急机制,而有关方面人士认为,近年来城市内涝呈现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滞水时间长的特点,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等问题。而加强城市蓄水设施建设,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才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方向。在城市中,由于建筑和人口密集,其城市下水道中井盖起到极大的排导作用,而绵竹目前这样工作做得如何?8月22日,记者对城区的剑南镇辖区的城市下水道井盖在汛期的安全进行走访调查。 社区:拉网式普查下水道井盖 五路口社区的明阳街和大东社区的半边街是镇上的两个防汛重点区域,“一旦遇到暴雨的警戒级别,社区指定的专门信息员就负责雨情上报、掀开下水道井盖、放置安全警示标牌、清理下水道井盖周围的杂物。”剑南镇五路口社区的信息员廖振会对记者说。 像廖振会一样,剑南镇五路口社区的信息员有两名,另一名是刘勇。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收集稳定、治安、汛情和汛期险要地段的情况,他们做信息员已经有好几年,但是从今年5月初开始,新增加一项任务就是对辖区的下水道井盖进行拉网式普查、登记、编号,上报社区。 廖振会对记者说,五路口社区对辖区全面普查街道的下水道井盖分成六个片区,每个片区统计人员由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协理员、社区信息员组成,其工作步骤是进街道普查—编号—社区编制(井盖)方位图—落实负责人—设立警示标语(牌)—(大雨时)到现场巡查灾情—反馈到社区及镇上—积水排除后立即盖好(或者通知城管局维修)。 而从目前统计普查的情况看,下水道的深度一般在1米以上,还有深的有二、三米,这些下水道井盖分布在街道的道路中间、路边。特别五路口社区的明阳街和大东社区的半边街,其过往发车辆密集,一旦暴雨时节,这些下水道被掀开或者被冲坏,没有警示标语(牌)过往行人和车辆容易掉进去,造成不安全隐患。 据悉,目前五路口社区已经对辖区街道的122个下水道井盖和有关电信、移动、联通等的通讯井盖207个进行普查登记,明确知道了辖区的污水沟、雨水沟、清水沟的井盖所在的位置和编号。社区绘制了网络示意图,明确了负责人、联系电话等。一有险情及时有人负责其安全。 城区分部:网格化管理下水道安全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城区分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全镇12社区已经在把井盖的基本情况统计数据绘制的草图于8月21日送到镇上,镇上在规范后,制定示意图,并统一为各社区绘制井盖的示意图,公布负责人和负责人的电话,做到网格化管理街道下水道安全。 镇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旦城区发布相应级别的雨情警报后,各险点监测人员要做到“以雨为令,降雨到岗”,一旦达到某种警戒级别就掀开下水道井盖,便于及时通畅街道雨水,并设立安全警示标语(牌),同时清理下水道口堵塞的杂物,积水排除后立即盖好。 镇上在前期向小区居民发放安全明白卡后,还组织动员三类人员参与全镇的汛期安全,一是汛情监测员,二是应急疏散责任人落实到每个居民点,三是灾情信息收集信息员及时上报灾情。 各社区按照“四级预警”对辖区内每一个片区以人口普查小区图为划分依据,镇上对“三大员”,全镇辖区划分成片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从目前统计的情况看,全镇辖区和东北镇、西南镇在绵竹城区的街道中下水道井盖共有4000多个。在水道井盖的综合信息上剑南镇将与城区分部指挥部成员的城管、住建、交通、水务、西南、东北镇实现信息的共享。这项工作普查登记的网格划分主要是利用原人口普查的分区划分为依据,实现无缝对接。 这是剑南镇防汛预警工作以排除城区内涝为重点,以确保城区安全度汛为目标,努力实现防汛工作从管理服务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应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确保城区汛期零伤亡的重要措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