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彩照】一片赤诚献武装
作者:唐妮 责编 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4-26
——记新市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周泽军 ▲右一为周泽军 “带着感情做武装,带着使命用武装。”这句话是新市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周泽军常挂在嘴边的座右铭,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军人出身的他,曾扎根军营10余年,退伍后成为家乡一名基层专武干部。部队多年的锤炼培养了他严谨踏实的作风,也让他始终立足岗位、铆足干劲,用实际行动擦亮专武干部“姓军为战”的奋斗底色。他所在的武装部因工作成绩突出,每年均被市(县)评为先进集体,个人也多次荣获优秀表彰。 “民兵,也是兵” “当了12年兵,我还没当够,所以回到家乡后选择成为民兵。”初见周泽军,只见他目光坚毅,举手投足间满是多年部队生涯烙下的利落干脆。谈起成为民兵的原因,周泽军直言是对那身绿军装的不舍,更是心中常存着一份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民兵是中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寓军于民战略的重要体现。作为绵竹民兵应急连副连长的周泽军,从2015年担任这一岗位开始,便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凭着在部队养成的过硬军事素质,他带领队员们刻苦训练,练就了一身上山能扑火、下水懂救人、治安巡逻能保平安的本事,成为维护绵竹社会稳定平安的一支重要力量。 每当遇到险情时,民兵应急连像是一把尖刀有力地阻隔在人民群众与危险之间,而周泽军总是冲在最前头。2013年7月9日早上7点,有群众报警称绵远河汉旺牛鼻子大桥被洪水冲毁,情况十分危急。接到警情后,周泽军紧急集合队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沿河岸设置警戒线,耐心劝返在岸边逗留的群众。由于连日的暴雨天气,导致上游山洪暴发,绵远河水位迅速上涨,部分河堤出现垮塌,周泽军便带领队员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用钢丝笼紧急加固河堤,防止险情扩大,直到专业救援力量到来。 而在2020年“8·11”“8·16”洪涝灾害中,周泽军更是将不怕艰苦、敢打硬仗的作风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那场暴雨中,由于地势低洼,新市镇打渔院村出现内涝险情,需要立即将群众转移到观鱼小学安置。接到任务后,周泽军和队员们蹚着齐腰深的洪水,挨家挨户上门转移群众、排查险情。“很多人不愿意离开家,我们便一遍遍苦口婆心的劝导,打消村民们的不安和忧虑。”周泽军说,村里有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俞胜秀,半瘫在床行动不便,眼看着屋里的水已漫至膝盖,他和队员毫不犹豫地背起老人,步行500多米,将老人送到安全地带。从下午3点到第二天凌晨4点,雨一直下个不停,周泽军和队员们始终坚守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紧急转移群众300余名。 应急维稳、突发事件、疫情防控......这些年来,在绵竹,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需要民兵参与执行,哪里就有周泽军的身影。“什么是兵?那就是关键时候执行党的号令,冲得出来、打得赢。”周泽军告诉记者,民兵,也是兵,这不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责任。 “让拥军优属成为良好风尚” “绝不给部队输送‘后门兵’和劣质兵!”自进入武装战线的第一天起,周泽军便给自己定下了一条“军规”。10年来,他始终坚持“只看兵员质量、不看关系亲疏”的原则,累计为部队输送优秀新兵150余人,没有出现一例退兵。 每年征兵工作开始后,周泽军都会积极入户走访,花费大量时间动员辖区青年参军报国,树立“献身国防、建功立业”的崇高志愿,并自觉为现役军人落实好优抚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2017年,家住汉旺镇汉新社区的大学毕业生黄露本已通过征兵体检,但父亲却突然查出身患癌症,无奈之下,黄露准备放弃入伍,留在家照顾父亲。得知情况后,周泽军多次登门与黄露促膝长谈,倾听他的理想与抱负,并承诺为他照顾生病的父亲,帮助他家申请低保和医疗救助,最终说服了黄露光荣入伍。在黄露服役其间,周泽军又多次打电话鼓励他刻苦训练军事技能,努力学习军事知识,在周泽军的引导和帮助下,黄露顺利考上了军校。 “刘叔,这几天天气变化大,要注意保重身体啊。”日前,周泽军利用工作之余,又一次来到新市镇白庙村4组,看望慰问抗美援朝老兵刘兴海。老人今年80岁,长年卧病在床,相依为命的女儿也身患癌症,家庭经济困难。除了时常探望,为老人送去轮椅、电视以外,周泽军还为他申请了多项优待优抚补贴,让老人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用心用情做好双拥工作,是巩固军民团结、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为退役军人就业开辟绿色通道,为现役军人家属解决实际困难,关心关爱退伍老兵……在近10年的武装生涯中,周泽军始终将双拥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他常说,脱下军装,仍要为国防尽心竭力,才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图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