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绵竹】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作者:李露平 蒋丽萍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3-22    

——绵竹市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小记

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一缕药香……中医药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理念和医者仁心的大智慧。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发展和弘扬中医药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形成人人享有中医药健康服务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专科引领 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传四方  医德高尚暖人心”......走进市中医医院血栓病科,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患者送来的锦旗。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是患者的真情流露和对医生精湛医术的肯定。“从1993年5月建科至今,血栓病科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也得到了许多患者的肯定。这些都与重点中医专科的建设分不开。”血栓病科主任谢永福说道。

作为我市唯一一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血栓病科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为特色,利用中医微循环理念和中医整体观,采用专病专药专方来帮助心脑血管病人调理脏腑功能、恢复机体平衡,在中风及后遗症、胸痹心痛病、眩晕等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上具有专科优势特色。来这里就诊的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规范、最合理的治疗,为患者带来最大最优的就医体验。

走进德阳市重点中医专科——市第二中医医院针刀康复科功能锻炼室,医护人员正娴熟地给患者做推拿,只见他们手持银针和棉球,在患者的穴位上一擦、一扎,动作行云流水。“我们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确保病患得到治愈。”据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给周边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针刀康复科先后派出骨干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四川省中医院等地进修学习,还利用工作间隙学习,定期进行业务学习,通过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应急能力实操演练等,进一步提高科室医护人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技术,真正为群众解忧除病。

加强专科建设是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增强服务能力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市创新思路、抢抓机遇,突出中医特色优势,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培育建成了一批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社会影响广泛,技术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管理水平高的省级、德阳市级重点专科,努力提高全市中医学术水平和诊疗质量,为满足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中医专科服务。不仅如此,我市还持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目前,我市已培养国家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2人,四川省名中医3人,德阳市十大名中医2人,四川省拔尖中青年中医师1人,四川省首届新时代健康卫士2人。建立名中医工作室3个。

医共体建设 让中医药底气“足起来”

日前,在九龙镇卫生院内科一病房内,一场特别的“会诊”正在进行。“没想到我在卫生院看病还能得到市中医医院专家的诊断,这下安心多了。”为了让因呼吸困难等病症再次入院的邓大爷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九龙镇卫生院将市中医医院的专家团队请到他的病床前进行会诊,通过“望闻问切”等中医传统诊疗方式了解患者的状况,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让他在“家门口”就能与市中医医院的专家面对面交流。

这样的会诊场景,是市中医医院、九龙镇卫生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后时常可见的情景。“实施紧密型医共体,牵头医院技术力量下沉,对我们相应科室进行点对点帮扶和培训,提升了我们的诊疗水平,老百姓能实现就近就医。”九龙镇卫生院副院长刘福兵说。

作为深化县域综合医改的重要平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对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当地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我市组建了以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为牵头医院的2个医共体发展中心,其中市中医医院医共体包含14家医疗机构。市中医医院医共体发展中心按照“一院一品牌一特色”的原则,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通过医疗资源、人才及病种下沉,定期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等,形成 “成分输血”叠加“重建造血”效应,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整体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已有10家镇乡卫生院在糖尿病、神经康复、消化、疼痛等中医专科建设上初具规模,中医药治疗特色明显。

服务惠民生 让中医药“暖起来”

“这防疫药喝下去心里暖暖的,为中医院点赞。”在市中医医院防疫中药“大锅汤”发放点,前来领取的群众络绎不绝。自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市中医医院经常加班加点熬制防疫中药“大锅汤”,在门诊大厅设立发放点,供患者、家属及职工等免费饮用。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已完全融入群众的日常诊疗。为积极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绵竹中医人闻令而动,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熬制中药汤剂,向一线工作人员、居家观察人员、社区网格员等免费提供中药汤剂,筑牢疫情“防火墙”,积极助力全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一杯热气腾腾的防疫中药,为大家带来了暖心关怀。而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更是满足了基层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深切期盼。

在孝德镇高兴村卫生室,由孝德镇卫生院中医专业医生组成的“百千万”行动专家团队正在为当地群众提供免费诊疗咨询、用药指导等诊疗服务,并围绕针灸、理疗、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以理论讲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卫生室村医展开专题培训。“孝德卫生院经常派医生到基层来为我们培训指导工作,使我的中医适宜技术得到了很大提升,病人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高兴村卫生室负责人方百仁说道。

据悉,孝德镇辖区内共有13个卫生室和14个医疗服务点,为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孝德镇卫生院积极开展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采取院内集中培训和深入基层宣教的方式,指派中医药专业人员定期到村卫生室和医疗服务点开展坐诊带教,手把手指导村医熟练掌握中医适宜技术,扫除基层中医药服务盲点、有效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使广大基层群众能“方便看中医、放心看中医、看上好中医”。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绵竹从未停止脚步。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到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及中医适宜技术指导,发挥对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中医药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切实推动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功能,积极组织开展中医药“六进”(进机关、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并持续开展预防保健、健康干预、四季养生、冬病夏治、冬季膏方、三九三伏贴等健康服务,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服务群众健康的作用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服务。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根本遵循。我市将在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中医药优秀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上继续发力,以传承创新为主线,以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全面深化中医药医疗体制改革,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擦亮中医药健康服务招牌,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