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剑南街道:沃野织锦绣 乡村绘新图
作者:周韵 尹翔 文/图 责编 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1-11    

近年来,剑南街道以党建为引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大宜居乡村建设、推进乡风文明,打通基层治理“末梢”,绘就了“村美、民富、业兴”新图景。

发展产业

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沐浴着冬日暖阳,走进剑南街道柏杨村,一望无际的田野间冒出了一层嫩绿的麦芽。种植大户吴宇全紧抓农时,穿梭在田间地垄,操作植保无人机喷洒药物,为小麦冬季病虫害防治送去了 “及时雨”。

 “去年村上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对沟渠和村道进行了提档升级,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耕地高效利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吴宇全在当地流转了950余亩土地,通过小麦、水稻轮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难的问题,还大幅提高了经济收入。在他的示范引领下,不少村民开始大规模流转土地发展粮油种植,进一步拓宽了收入渠道,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到高老庄生态农场,提档升级后的休闲小广场焕然一新,三五游人漫步其间,怡然自得。在葡萄种植基地里,七八名村民修剪枝条、挖坑施肥,处处一片繁忙景象。“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我们紧抓发展机遇,对农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 村民高建涛在柏杨村流转了250余亩土地,发展生态种养殖业,春夏赏花、秋冬摘果的模式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年收入超过了30余万元。

在五星村叶烟种植基地,村民们忙着清除杂草,为新一年的耕种做足准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我们大力发展叶烟种植,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示范带领了更多村民发展种植业,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五星村党支部书记付尧海介绍,截至目前,该村已栽种叶烟60余亩,草莓30余亩,羊肚菌40余亩。多元发展的特色农业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从“小生意”到“大产业”,剑南街道“农旅”融合发展可谓数量与质量并重、口碑与口袋双赢。该街道立足于各村(社区)特色农产品资源“先天”优势,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种植,打造了猕猴桃种植基地、叶烟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树莓种植基地,同时着重布局乡村休闲游“热”产业,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休闲游展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村民增收渠道更加广泛。

党建引领

打通治理“神经末梢”

基层事务千头万绪,群众诉求大小纷杂。如何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奏响乡村振兴“和谐曲”?剑南街道以党建引领“小网格”,构筑基层治理“大格局”。

走进公园壹号小区,环境优美宜人,基础设施完善,三五成群的老人喝茶聊天、锻炼身体,和美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在居民楼一处墙壁上,张贴着《居民公约》,与小区内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相得益彰。“这些约定刚开始好像是限制居民行为的条条框框,如今已成为大家的行动自觉。”居民戚跃说,通过居民公约的“软约束”,居民的精神面貌大为改善,和谐共处的氛围日益浓厚。

公园壹号小区以党建为核心,创新探索“1+2+N”多元共治模式,坚持“1441”治理路径,通过配齐配强支部班子,打造党群服务驿站,建立“小区吹哨、社区上门、街道协调、部门参与”机制,成功实现小区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的转变,小区居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与日提升。

  “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们也想发展民宿产业增收加入,村上有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日前,五星村村干部与乡贤代表、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以唠家常的方式与大家对话,听取他们对村上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的意见建议,充分实现村民讲、村民说、村民事村民议的效果。

为进一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去年,五星村在市政协的指导下,积极打造“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平台,只要是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都可以上“议事厅”,把问题摆在桌面上请大家建言献策,让矛盾化解在阳光下。积极鼓励广大党员以院落长、网格长、志愿者的形式投身于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实效。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志愿服务进农家等行动,组织“最美家庭”“文明示范户”评选,让村民的精神风貌得到大大改善,乡村文明新气象焕发。

景在村中,村融景中,人居画中。面对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剑南街道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更多的群众昂首阔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