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九龙镇:做好服务“加减”法 提升群众满意度
作者:周韵 尹翔 责编:李莲
来源:绵竹市融媒体中心
日期:2022-01-04
“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你们真贴心!” 日前,在九龙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不仅帮助李大哥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相关业务,还耐心向他宣传讲解了就业困难认定、法律援助等相关政策,赢得了李大哥的点赞。这是该镇强化“三化”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缩影。 去年以来,九龙镇以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省级试点为抓手,通过改造“硬件”、升级“软件”,做好政务服务的“加减”法,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推动便民服务向基层末梢延伸,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攀升。 改造亲民化 “家”味道更浓 走进九龙镇便民服务中心,改造一新后的日常办公区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办事模板、办事指南进一步完善,给办事群众带来了更加精细化、便民化的服务。综合服务区内,爱心雨伞、医药箱、充电宝、针线盒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满足了办事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该镇便民服务中心在“三化”建设中,拆除了多余的窗口柜台,合理划分了功能区域,实现了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 在新龙集镇社区便民服务室,七八名村民正在排队办理业务。王大姐见状来到阅读区,拿起一本书籍,泡上一杯茶水,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等候期间有水有沙发有网络,特别温馨。” 她笑着说,改造后的服务大厅环境氛围更舒适、载体活动更丰富、服务提供更贴心,让办事的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家”的温暖。 据悉,去年以来,九龙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以满足群众服务需求为原则,配置等候座椅、饮水机、充电器等便民设施;科学规划了办事等候区、自取服务区、日常办公区,实现了场所布局更科学合理、软硬件建设更标准更规范。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办事能力和水平,同时设立意见簿、意见箱、投诉电话和“好差评”,通过强化群众监督,促进工作人员转变作风、夯实服务、提升效率;制定镇村两级考核办法,建立“一村一册”,收集群众需求和服务反馈,及时整改问题,让服务更便利更周到。 服务有“特色” 群众更满意 秦家坎村村民秦德轮的妻子因患病导致腿脚不便,自己又忙于家务,一时无法分身。听邻居说可以在家“点单”,村干部就会上门办事,他便试着拨打了张贴在门口的电话。不到半个小时,村党支部书记罗忠富便带着工作人员上门了,在他们的帮助下,秦大爷夫妻俩不仅顺利地办好了农村医保缴费业务,还了解到了不少新政策。 “百姓动嘴,干部跑腿,这种方式有效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罗忠富告诉记者,村上针对辖区内残疾人较多的现状,通过整合便民服务资源,成立了志愿服务队,打造代办“跑腿员”,将民政、社保、医保等多项民生事项下沉,变“群众跑”为“我来跑”,全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日前,记者在棚花村看到,村干部万兴萍和村上志愿者正热情地为游客介绍景区特色游玩项目,发放文明宣传手册,传递文明理念。“把便民服务下移至景区,我们在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再也不会因为小事破坏游玩的心情了。”游客李丹说。 棚花村以“三化”建设为重点,秉承“暖心、热心、精心”服务理念,巧用便民服务大厅空间,设立旅游服务窗口,专为旅游人群介绍景区的整体概况、旅游路线、特色农产品;对游客投诉实行专人专班对接,及时化解游客矛盾,打造有“温度”的特色旅游服务。 据悉,为推动便民服务提速增效,九龙镇双土村、马跪村等便民服务室还通过摩托车服务队、志愿服务队等,走村入户了解群众需求,将便民服务下移至群众家中,切实做好服务“加法”,全力打造办事环节少、时限短、服务优、效率高的便民服务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