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小区蝶变焕新颜  居民生活更幸福
作者:王虹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1-12-22    

——我市开展“三无”小区治理小记


“瞧瞧,现在我们小区跟改造前相比,面貌完全不一样了,小区环境变好了,住得心情舒畅。”最近,家住公园壹号小区的张大爷说,自己居住多年的小区大变样,锈蚀漏水的供水管道换成了新的,楼里楼外重新粉刷,小区里硬化了路面,整修了花园,住户心里乐开了花。

近年来,我市以强化小区组织建设、服务队伍建设、治理机制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三无”小区治理机制更新,实现老旧小区管理有组织、服务有队伍、共治有机制,推动小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共建共享美好家园,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整合力量 分步改造小区

走进教师新村小区,只见墙面粉刷一新,人行道干净整洁,车位整齐施划,居民在健身器材上悠闲地锻炼着,孩子在院子里快乐地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据了解,教师新村小区于1997年建成,位于剑南街道五路口社区,共3个小区10栋276套,总建筑面积3.05万平方米。经过多年使用,小区老化严重,绿化、道路毁损,无任何消防设施设备,排污管道采用明沟方式,一到夏季恶臭熏天,给小区住户生活和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大家强烈希望改善小区居住环境。

老旧小区改造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一项综合、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着力解决老旧小区的难点痛点,才能让居民的生活更舒适。我市成立了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部门、街道和水电气等单位,梳理年度重点,细化年度任务,整合资源力量,统筹分步推进。同时,注重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编制《绵竹市2021—2025年城镇老旧小区专项改造规划》,按照“一片区一方案”原则,制定片区详细改造方案。多渠道筹集改造资金,认真摸清全市435个改造小区、楼幢、户数、面积等底数,以解决影响房屋使用安全和完善小区配套功能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实现“整治一片、提升一片”。通过前期摸底走访,2021年,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管理所将教师新村小区纳入我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投资575万元,完善了小区屋面防水、道路改造、给排水管网设置、绿化设计、休闲广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以及路灯、围墙、大门等其他配套设施设备。

建好队伍 充实治理力量

非机动车违规停放曾是剑南街道公园壹号小区业主的“心病”,既影响大家出行,又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解决困扰居民的“顽疾”,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发出倡议书,倡议大家做文明的践行者。同时,小区依托建立的“小区吹哨、社区上门、街道协调、部门参与”机制,住建、消防、公安等部门积极“应哨”,通过发布倡议书、联合整治、物业公司常态管理“三服药方”,仅仅用了 4 天时间便基本破解了困扰小区居民 6 年的非机动车不规范停放问题。

我市坚持党建引领老旧小区治理,发挥小区治理“领航员”作用,以单独组建、派驻组建、联合组建等方式,选派党建指导员,建立小区党组织,着力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推动党的触角向一线延伸。积极推动小区自治组织建设,引导老旧小区成立业委会、自管委、院落委、议事会等自治组织82个。采取政府补贴、市场化等方式,引入物业服务公司进驻老旧小区(“三无”小区)177个,推动物业党建联建,进一步建强小区治理堡垒。同时,建立健全小区治理队伍,在老旧小区组建党员服务队16个,开展宣传引导、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


健全机制 推动治理长效

走进东汽竹苑小区,小区内环境干净整洁、绿草如茵,几位住户正在小区的座椅上有说有笑,十分惬意。“我们小区之前的环境不是很好,居住的人多,矛盾也多,管理起来也很麻烦。现在我们小区有了专业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与社区进行协作管理,居住环境好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少了,邻里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及时的解决。”东汽竹苑小区住户周桂蓉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小区治理多元共治治理机制,完善“三社”联动机制,在紫岩街道玉马社区东汽竹苑小区引入绵竹市扶贫奔小康协会助力小区基层治理。探索推动小区周边单位、商家企业等资源力量整合,通过资源互换、权益共享的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小区治理服务。完善规范协商议事机制,结合“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创新议事协商制度,探索建立议事协商事项目录和议事预审、议事决策评价等制度,逐步形成紫岩街道银杏花园小区“136”工作法、剑南街道“公园壹号”小区“1+2+N”多元共治模式等小区治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