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 绵竹:便民服务室 群众生活的“好帮手”
作者:刘菲 文/图 责编 李莲
来源:
日期:2021-12-16
在新市镇金兰村,新升级的便民服务室将便民服务大厅与医务室、书屋深度融合,为居民群众提供便利;在孝德镇年俗村,游客在便民服务室就能享受到热情周到的旅游服务,温馨敞亮的“乡村会客厅”令人称赞;在富新镇绵远集镇社区便民服务室,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怎样才能为群众持续提供便捷细致的服务,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绵竹市深入推进现代乡村治理制度改革,紧扣镇村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省级试点,将政务服务触角延伸到村(社区),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基层一线延伸。如今,各镇(街道)的便民服务室为群众提供了各种便利,服务的“网”越织越密,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方便。 设施提档升级 规范化建设便民服务室 不足20平方米的富新镇绵远集镇社区便民服务室有两个综合窗口,有效节约了空间,也避免了村民办事“摸不着头脑”。柜台上,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针线盒等便民物品一字排开。服务室一角,社区书屋雅韵悠然,茶叶、菊花、咖啡免费取用,为寒冷的冬日又添几分暖意,整个环境温馨且舒适。 这只是绵竹市村级便民服务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绵竹市坚持便民实效原则,以便民服务“三化”建设为契机,加强村社便民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科学布局撤并村(社区)便民服务网点,合理规范窗口设置、增添基础设施设备、统一标识标牌,全力推进便民服务室基础硬件环境提档升级。 便民利民求“实” 群众办理个人事项“不出村” “天都黑了,工作人员还在窗口等,真的太感动了。”晚上7点过,富新镇新民路社区的陈大爷从城里返回,路上顺道走进便民服务室,不仅完成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申领流程,工作人员还帮他完成了水、电等各类生活缴费。 要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5分钟,路上1小时”问题,实现个人事项“不出村”,除了要有环境舒适的“阵地”外,还需在服务上下功夫。绵竹市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便民服务室服务管理机制,能下放的事权全部下放,同时全面推行代办制,尽力保证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绝大部分事宜。推进便民服务室与村(社区)“两委”同址办公,干部在服务室设岗,轮流坐班受理,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强化考核评价,通过印制干群连心卡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村级民事代办制度建设,设立代办服务窗口,建立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便利服务机制,推行“代理办”、“上门办”等灵活服务方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鼓励服务室开拓服务项目,比如代收发邮件、代缴水电费等,进一步延伸和深化服务“触角”。 在绵竹,遍布城乡的便民服务室成了一个个集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基层社会“便民枢纽”,一个个让各级政策落地的“惠民终端”。不仅转变了村“两委”职能,变“管理村民”为“服务村民”,还转变了干部作风,变“群众跑腿”为“干部跑腿”,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员干部为民办事的“决心”、为民解难的“苦心”、为民排忧的“诚心”、为民着想的“热心”,帮民致富的“真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