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防护 大可不必“谈‘艾’色变”
作者:刘菲 文/图 责编:刘舫
来源:
日期:2021-11-24
今年12月1日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自2005年我市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到目前全市已报告艾滋病感染者超过1000例。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我市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但是,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中老年男性性行为态度的逐渐开放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我市目前的防艾形势也愈发艰巨。
艾滋病“盯”上中老年人 “艾滋病作为一种流行病已经肆虐了三十多年,至今仍然是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绵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科长杨九洲介绍,近年来我市多部门密切配合,特别是在卫生部门“三线一网底”的防艾体系下,通过医疗机构主动提供检测、逢住院必检、逢孕必检、逢献血必检、逢入监所必检,结合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检测等方式,加大筛查力度,规范管理患者,及时全面进行行为干预。目前我市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已达到了“三个90%”的目标,即HIV感染者发现率、治疗覆盖率及病毒学成功抑制率3项指标均达到90%以上。 通过监测数据发现,近两年的新增发病人群以50岁以上中老年居多,已报告126例,占比77.30%,其中60岁及以上高年龄组78例,占47.85%。从传播途径来看,50岁以上中老年传播途径均为性传播。杨九洲分析,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中老年男性生理处于活跃时期。但因为对艾滋病缺乏了解,没有相关的经验和知识来预防,可能在无意间感染了艾滋病。 那么,中老年男性、流动人员等重点人群等该如何保护自己?杨九洲介绍,首先是要学习掌握性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目前,艾滋病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也没有药物可以根治,拒绝毒品、自尊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感染和传播。注射吸毒会增加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使用新型合成毒品或醉酒也会增加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如果一旦出现高危行为暴露,必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咨询,做到对感染状况的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通过规范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艾滋病毒对身体的危害和传播风险。 远离艾滋病 防是关键 老百姓“谈艾色变”,但其实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生活和一般接触传播,也不通过飞沫、蚊虫叮咬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一般接触,例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进餐等不会感染艾滋病。平时生活中该如何预防艾滋?杨九洲说,对个人预防来说,除掌握有关艾滋病知识外,还须洁身自爱,不去非法采血站卖血,不涉足色情场所,不要轻率地进出某些娱乐场所;任何场合都应保持强烈的预防艾滋病意识;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不要因好奇而尝试吸毒。生病时要到正规的诊所、医院求治,注意输血安全,不到医疗器械消毒不可靠的医疗单位特别是个体诊所打针、拔牙、针炙、手术。不用未消毒的器具穿耳孔、文身、美容。不与他人共享剃须刀、牙刷等,尽量避免接触他人体液、血液,对被他人污染过的物品要及时消毒。同时要注意与艾滋病病人的接触,给艾滋病病人采血及注射时,注射器应采用一次性用品,病人的血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应进行彻底焚烧。病人的器皿及医用器械要专人专用,如病人的刮脸刀、牙刷、毛巾、茶杯等应专人专用,排尿、排便后要用肥皂洗手,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杨九洲介绍,目前艾滋病不是可怕的绝症,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尽早进入治疗。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感染者寿命有望接近正常人的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