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托起幸福“夕阳红”
作者:周韵 蒋丽萍 文/图 责编 李莲
来源:
日期:2021-10-26
——对我市养老服务现状的调查
深秋的午后,阳光洒满大地,暖意融融。汉旺镇敬老院里,三五成群的老人喝茶聊天、看书下棋,院里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工作人员照顾有加,我们每天还可以跟家人视频聊天,住在这里和家里没啥区别。”说起自己的晚年生活,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截至2020年,我市共有60岁以上人口12.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8.82%,已超过老龄化社会标准。面对“银发浪潮”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构建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养老、幸福养老模式,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我市养老服务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
加强机构建设 老人安享晚年 九龙镇敬老院里环境干净整洁。十余位老人坐在走廊两侧有说有笑,工作人员正为他们修剪指甲、聊天说笑。“曹婆婆,今天腰还疼不疼?”巡诊时间到了,护士余贞亚来到老人曹玉如的房间,为她进行专业理疗。“每天都有护士巡诊,居住环境也很温馨,住在这里非常方便。”曹婆婆对敬老院赞不绝口。 “九龙镇卫生院同镇政府协作,托管九龙镇敬老院,让医护力量参与照顾老人。”九龙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敬老院院长陈显勇介绍,为了更好地关心关爱老人,九龙镇经常在敬老院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目前,敬老院正在提档升级,全力为老人营造一个更加温馨的居住环境。 绵竹市福寿苑养老中心是一家民办养老机构,可为不同层次的老年人提供居家生活、养老养生等多种服务。该院共有151张床位,目前已入住120余名老人。“各项娱乐设施都有,饭菜也很合胃口,我在这里过得很开心。”70多岁的张爷爷对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公办养老机构20个,其中社会福利院1个,镇(街道)敬老院19个,床位1467张。民办养老机构2个,床位816张,已基本形成了以机构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支点、居家养老为延伸的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实现了老年服务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服务队伍专业化。此外,已规划在城区和孝德镇、麓棠镇、汉旺镇建立4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增设床位1800张,建设一批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服务高龄及失能失智老人的功能型养老机构。
推进“医养结合” 开启颐养生活 10月25日,记者在市第二中医医院“医养融合”基地看到,医护人员正搀扶着腿脚不便的老人散步聊天。“这里的住宿环境很好,医护人员经常到房间巡视,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大家就像家人一样。”70多岁的许大爷对医养基地的贴心服务十分满意。 去年7月中旬,因脑出血导致左侧偏瘫的许大爷住进“医养融合”基地一边治疗,一边养老。经过电针、按摩、肢体恢复功能锻炼后,他已从过去只能卧床到目前能够坐着,语言功能也完全康复。“住在这里,有病治病,没病养老,真的很好!” 为全方位保障老人的身体健康,该院“医养融合”基地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模式有效结合,以医学治疗、医养结合以及康复理疗为主,积极完善医养结合组织建设、设施设备、管理运营,建立健全了医养联系机制,为失能、半失能等有医养需求的老人提供机构养老、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心理疏导等服务,托起了老人的幸福晚年生活。
走进绵竹仁爱医院聚康颐养社区,繁花盛开、草木葱绿,环境清新宜人。老年公寓样板间宽敞明亮,液晶电视、沙发、厨房、独立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公共区域还设有阅读区、观影区、健身区、儿童娱乐区,为老人提供了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聚康颐养社区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40亩,共设立床位700张,可容纳老人近1000名,将于11月1日正式开放入住。该颐养社区由养老公寓和护理院组成,以长者需求为导向,打造医康养护全人照护服务体系,借助绵竹仁爱医院专业的医疗资源优势,真正实现医养结合,满足社会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更好地弥补了绵竹公办养老机构的不足。 据了解,自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推行后,我市肛肠专科医院、市第二中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九龙镇卫生院、夏骡子骨伤专科医院等纷纷推出医养服务,竭力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健康服务,受到众多老年朋友的青睐。
提升服务质量 老人老有所乐 王才珍老人自住进东北敬老院后,气色越来越好,业余生活也变得十分丰富。“我今年94岁了,在这里住了三年,平常跟着大家一起唱歌、看书、做操,心情越来越舒畅。”王婆婆说。
“现在院内共有106位老人,每位老人入住时,都要经过健康评估,量身制定养老计划。”东北敬老院院长朱霞介绍,为了让老人放心、家属安心,他们的服务理念也与时俱进,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根据老人的身体特点、生活需求,结合现代化管理理念,制定了标准化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另一方面通过膳食、运动、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形式,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位于紫岩街道茂泉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餐室、阅览室、棋牌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中心还可根据老人需求,提供养护、助餐助浴、老人娱乐活动等多项服务。“这里环境好、服务好,还结识了很多朋友,我的老年生活再也不孤单了。”60多岁的王大爷觉得日间照料中心就是他的第二个“家”。 据悉,我市目前共有日间照料中心47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原则,探索以养老服务综合体或日间照料中心为大本营,智慧养老APP或服务电话为服务平台,政府购买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实现以老人实际需求为基础的老人定制型居家养老服务,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落实政策措施 老人尽享红利 “今年市民政局投入145万元对全市公办敬老院进行了升级改造。通过发放高龄补贴、特困人员生活费等,实施医疗救助、临时救助、70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险等救助机制,帮助贫困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发放补贴461万元,全力为老人晚年生活保驾护航。”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股股长马超介绍,接下来,民政局将全面推进农村区域养老中心建设,到“十四五”末,建成以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基础,敬老院为依托,农村养老互助点为基本单位的“三位一体”农村机构养老服务网。创新农村养老互助点建设,充分用好绵竹市独有的182个农村特困人员集中居住点,创新建设覆盖全市广大农村的养老互助网络,收容本地特困、独居、孤寡、子女无力照料老人等,互帮互助,抱团养老。持续开展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工作,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