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小康生活】孝德镇年画村:以画为笔 绘出小康生活的幸福底色
作者:李露平 蒋丽萍 文/图 责编 刘舫
来源:
日期:2021-10-14
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绵竹年画妆点着红檐黑瓦白墙的川西民居,不仅引来了一拨拨慕名而来的游客,也绘出了多彩绚丽的小康幸福画卷,为这片以绵竹年画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落增添了诗和远方的新韵。 “年画融入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步一景都是画,好羡慕住在这里的村民,太巴适了。”节假日期间,前来年画村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游客或是骑游绿道,或是闲坐乡村咖啡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园,在游客们体验别样乡村旅游乐趣的同时,更映射出年画村农家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用好“非遗”文化名片 年画产业为小康生活提速 从一个传统小村落变成以乡村旅游、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型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AAAA级景区,在这如画般的村庄里,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勾绘出岁月与回忆,也记录了今天的幸福和美好。 一道道圆润的线条在刀锋下呈现,一块栩栩如生的绵竹年画雕版呼之欲出,引来身旁观赏的游客啧啧赞叹……在孝德镇年画村南派画坊·陈刚年画作坊里,陈刚正专心致志地雕刻着木板,浓浓地“年画味儿”扑面而来。 陈刚是绵竹已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兴才的孙子,在从事年画事业之前,他一直在广州打工。19岁那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传承绵竹年画的接力棒,便日日与绵竹年画相伴。“地震前,我们村会画年画的多,从事年画生产的人却很少,那个时候只有过年过节才有人买年画,一张也最多卖个十几块钱,除了我们这一家之外,还没有哪家靠这个‘当饭吃’。”陈刚笑着说,但是现在不同了,村里聚集了不少年画画坊,大家从“守艺人”变“创艺人”,不断设计开发更接近现代生活的年画衍生产品,让古老的年画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年画产业的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仅他家的年画销量就十分可观。 陈刚从一名打工仔变身年画艺人,是年画村用好“非遗”文化牌,促使年画产业不断提质增效的折射和体现。近年来,年画村通过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使零散的年画作坊通过抱团发展,不断开发和创新现代年画,将年画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截至目前,年画村已汇聚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年画艺人30余人,各类年画产业经营组织40余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年画作坊20余家,实现全村年画产品销售额4000余万元。
多业态融合发展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执笔、蘸墨、细描、轻点……走进“乡遇画里”文创社区的“农闲堂”,只见10余名农户正在认真地画着年画,画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了好几百张已经完工的画作,等待企业负责人过来验收。 “平时忙完公益性岗位的活路,我就会到‘农闲堂’画年画,既是兴趣爱好,又能挣钱补贴家用。基本每月的收入是在2000元左右,让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徐守超是“农闲堂”最年轻的画师,2009年他的母亲被查出患尿毒症,2017年他因劳累过度也患上尿毒症,每月6000多元的透析费用让本就入不敷出的家庭雪上加霜。2019年,更换了肾的徐守超想要靠自己的一双手为今后的生活谋一条出路。在村上的帮助下,他不仅获得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同时也带着从村上举办的“年画夜校”“年画讲堂”活动中学到的年画创作手艺走进了“农闲堂”,让他逐渐重拾生活的信心。
“‘农闲堂’就像是企业的后备工厂,只要企业有订单,村里就可以组织艺人们拿起画笔赶货,企业不用花钱聘请大量的年画艺人常扎公司,节约了不少成本,周边的村民也能依靠企业订单增收,实现了双赢。”孝德镇年画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晓燕说道。 村民们闲暇之余,便是绘制年画创作之时。孝德镇年画村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年画文化的创新路子,以“文创社区+大师坊”为载体,通过“五干一分”(推介部门干、平台支部干、培训协会干、市场公司干、订单村民干、收益大家分)的发展模式,将年画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让“乡遇画里”文创社区既能深植于泥土,也能在创新中绽放。 年画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年画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老百姓乘着文旅融合的春风,建起了跑马场、花博园、水上乐园,开起了农家乐、民宿、乡村咖啡馆等,纷纷尝到了甜头。在年画村5组的一处农家乐里,柴火鸡的香味四处飘散,五六桌客人正举杯畅饮,滚烫的锅里翻滚着土豆、鸡肉等食材。主人杨代文一边招呼客人坐下休息,一边为大家倒上茶水,忙得不可开交。“随着村里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现在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杨代文高兴地说,五年前,从打工仔变身农家乐老板,一家人不仅吃上了“旅游饭”,年收入还比以前外出打工多多了。
兴业为了富民。近年来,年画村除了发展年画产业和乡村旅游外,还不断转变传统农业耕种方式,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依托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农旅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每年的6月到11月,年画村里各式各样的水果陆续成熟上市,基本能实现夏秋冬三个季节的水果无缝对接。在各类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加持下,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2万元。 如今的年画村,年画湖中青舍雅筑错落有致,门檐口的红灯笼映照出万家灯火,再加上各色年画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小康生活与乡村振兴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