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成就】打造健康绵竹 共享健康“红利”
作者:刘菲 蒋丽萍 责编 李莲      来源:     日期:2021-09-18    

绵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五年卫生健康工作回眸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惠民精准化”,促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按照“以人为本、回应期盼、补齐短板、增进福祉”的思路,实施脱贫攻坚行动、教育布局优化行动、医疗卫生提质行动、文化体育惠民行动、社会保障提升行动等“五大惠民行动”,全面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五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卫生健康事业作为增强城市功能、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的重要支撑,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日趋成熟,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老百姓真真切切地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建设医联体   老百姓家门口享受优质诊疗服务

今年6月,因患感染性心内膜炎,市民周先生到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惊喜的是,四川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刘焱斌教授在病床前向他面对面详细了解病情,给出诊疗方案,并全程参与他的治疗和康复。

据介绍,作为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特聘专家,刘焱斌教授全方位“在线+在位”引领,从技术发展、人员3G培训、教学、科研等方面给予指导。在华西专家教授的领航下,科室3G水平不断提高,研究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并在省内推广,科室医学技术、科学技术、科研水平得到质的飞跃。今年,该科室成功创建德阳市重点专科医联体。

这只是华西——绵竹医联体建设的一个缩影。2017年至今,医联体建设带动了绵竹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群众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华西专家教授的诊疗服务。随着华西——绵竹医联体建设的持续深化,区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也稳步推进。绵竹市人民医院已启动了与孝德镇卫生院、土门镇卫生院和新市镇卫生院的办医合作,通过“在线+在位”的方式,深入开展远程指导、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培训讲座,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守门人”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格局,让老百姓看病不再贵不再难。

打造健康绵竹 人人共享健康新生态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绵竹市高度重视“健康绵竹”建设,积极创建健康促进县,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发力,以全民大健康促进万众奔小康的新格局,营造出“健康促进没有旁观者,全市居民都是践行人”的良好氛围。

“在自助式健康小屋可以进行免费健康检测,还有医生根据检测结果给出建议,自己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大厅,等待办事的陈婧在医生的指导下扫描身份证进行登录,按流程操作,很快得到了自己身高、体重、体脂指数、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检测结果。

戒烟限酒、防疫防控等相关卫生健康的知识通过宣传标语、宣传视频等方式广泛传播;年画版“健康素养66条”进学校、进机关,《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家喻户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宣传活动常态化开展;由健骨操推广员组成的宣传队长期活跃于各个节庆活动舞台……自“健康绵竹”号角吹响以来,全市上下营造出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强化引导沟通 撑起精神和心理健康“保护伞”

“在与6到18岁的孩子相处过程中,家长需要格外注意相处方式……”今年暑假期间,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睡眠中心、心理健康中心,一场特别的免费家长讲座正在举办。心理治疗师、心理科主任李合君给家长们讲解了如何与孩子更好地相处和沟通。“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跟孩子做朋友。”市民汪先生说,他会把学到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让家庭关系更加温馨和谐。

2020年12月10日,通过历时1个月的入户普查,我市圆满完成首次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入户普查工作,为政府科学制定和评价精神卫生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专业的医生和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正在对流调中发现的患者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希望拥有良好体魄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心理。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通过免费心理健康讲座、居家托养服务、义诊、心理卫生援助热线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促进群众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