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市镇:擦亮环境“底色” 扮靓乡村“颜值”
作者:李露平 文/图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1-09-15
平坦宽阔的通村道路、红绿相间的风景苗木、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清澈见底的沟渠水塘……初秋时节,打卡新市镇的各个村庄院落,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美丽的乡村“高颜值”画卷。
“颜值”与“气质”俱佳,是新市镇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镇围绕农村“三大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大力挥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如椽画笔,通过党建引领、群众参与,逐步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勾勒出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图景。 向美而行 村庄“脱胎换骨”焕发新颜
数辆大货车整齐有序地停放在新市工业园区综合服务区的停车场内,曾经在园区道路两旁摆摊的村民在服务区的商铺里做起了餐饮生意,干净整洁的园区道路,两旁的紫薇树花开正艳迎风招展.....白庙村位于新市工业园区的核心区域,以前这里“晴天扬尘漫,雨天泥成汤”,如今告别“脏乱差”,旧貌已换新颜。 “2020年7月,村两委利用中央、省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资金,流转80余亩土地建设新市工业园区综合服务区,为园区企业提供停车、餐饮、洗车等一站式服务。”白庙村党支部书记刘成全告诉记者,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餐馆、洗车场开起来了,以前停在路边的货车都停到服务区了,交通安全压力变小了,道路两旁环境卫生变好了,集体经济收入变多了,周边群众收入增加了。 乡村美不美,关键看环境。记者来到花园村成兰铁路和成绵高速复线的夹心地带,曾经杂草丛生、垃圾满地已不见踪影,摇身一变成为一条“高颜值”的生态绿道。作为环境管理中难啃的“硬骨头”,花园村充分利用“桥下空间”,通过打造生态绿道、幸福花海等景观,建设“小规模、生态化”的“桥下公园”,让夹心地带开启“一键美颜”模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白庙村、花园村的改变,折射的是新市镇人居环境治理的大蝶变。“为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镇党委坚定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着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将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植入人心,让‘新市里的公园、公园中的新市’真正得到实现。”该镇党委书记陈黎明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镇启动了“绿化新市、美化新市、花园新市”五年行动,号召全民参与,群众自发打扫房前屋后,打造“微田园”“微庭院”,以“家庭小美”助力“新市大美”,全面推进“生态新市”建设。此外,还通过督促企业加大绿色化工业技术的研发和改进,走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推动工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文明滋养 新风正气在乡村“落地生根” 将多肉植物栽进家中的小花园里,认真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死角……站在焕然一新的家门前,下东林村村民林明玉心中很是惬意。“现在房前屋后打理干净了,整个生活环境都变好了。”林明玉说,这一切都得益于村上重新修订的《村规民约》。新的《村规民约》将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其中。如今,全村的环境卫生都得到了改善,村民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活习惯也逐渐改变,大家的生活越来越活色生香。
一个村庄,环境是容貌,文明是灵魂。下东林村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重修《村规民约》,将包括低保户全年参加不少于4次的集体公益性劳动、村民每人每年自觉缴纳垃圾清运费12元等具体内容纳入其中,以此约束、规范、引导村民行为。通过《村规民约》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农村治理水平,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旧俗改变了,环境改善了,精神文明同样不能落下。来到石虎村村民何少贵家,墙上悬挂的“家庭以爱为根,生活以和为贵”的幸福箴言默默地述说着他在疫情期间与村上几位种植大户一起为成都市青白江大湾街道政和社区以及都江堰市幸福街道翔凤桥社区的居民们捐赠10吨爱心蔬菜的故事。
“幸福箴言”,是石虎村利用“百福之地”这一独特资源,进一步挖掘幸福箴言“因子”,将优良文明新风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如今,孝老爱亲、亲善教子、热心公益、勤俭持家、廉洁文明、邻里互助成为了石虎村的新风尚,村民们义务担当治安巡逻员、卫生保洁员、免费维修员……他们用点滴爱心汇聚成一个幸福融洽的“大家庭”,成为镇里“小有名气”的幸福乡村。 近年来,新市镇不断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环境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组织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让村民的精神风貌得到大大改善,乡村文明焕发新颜;利用“村村通”广播、村民坝坝会等,向群众传递环保风尚,激发群众打造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志愿服务进农家等活动,奏响了农民素质提升曲、乡风文明和谐曲、乡村治理交响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