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更美好 让百姓更富裕
作者:本刊记者 张娟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06-25
让生活更美好 让百姓更富裕
——我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纪实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立足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多形式推进、多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全市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不断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孝德年画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五月,随着成绵高速复线的通车,国家4A级景区孝德年画村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充满意景的东湖廊桥,漂亮的农房集中居住点,成片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各具特色的农家乐,使得年画村的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得到迅速发展。 2010年以来,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年画村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高要求、高标准地规划了一批特色农业项目,打造出上档次、有亮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生态家畜(生猪)养殖基地采用先进的发酵床生猪养殖技术,高效环保无污染;水产养殖基地包括鲈鱼、江团、胭脂鱼等种类,水产资源丰富,经营多样化;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从江苏高效示范园引进的草莓已经在棚内成功种植;莲藕产业及经济果园种植也已初显成效。这些特色农业项目不仅成为年画村农产品生产输出地,也成为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重头戏,对当地新农村建设起到反哺和促进作用。为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年画村还积极引导农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小农业”变成“大产业”。在世鹏养殖合作社和健全种植合作社的典型带动下,该村140余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年终受益分红,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达到3000元以上。 ◆金花玄郎村:安居乐业建设幸福家园 每天傍晚,金花镇玄郎村的健身广场上都会响起轻快的音乐声,健身舞、广场舞、腰鼓队,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参加各种健身活动。对现在的居住条件和幸福生活,村民费发贵乐滋滋地告诉记者:“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住过这么好的房子。现在不仅住进了漂亮的小洋楼,农闲时还可以和城里人一样跳舞健身、观景休闲。” 幸福的生活不只是住上了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位于村口的“玄郎人家”,主人刘小蓉每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在她家门楣上挂着的“党啊比母亲还伟大”的牌匾,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震后从山上搬到了山下,还开了这个农家乐,每天招呼客人,迎来送往,一个月下来有四五千元收入,日子过得很有奔头。”刘小蓉对如今的生活充满感激。 为拓宽村民致富路,玄郎村村委班子几经思考,研究出走林木、茶叶、水果和养殖业为主的富民兴村生态发展模式。一方面带领村民上山搞特色种养殖业,将原有的1万亩核桃进行嫁接,并新种植3000亩经济林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山下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带动、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经营农家乐,卖山货、开农家旅社,使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余元。 一业兴,百业旺。新农村建设使玄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优美了,村容村貌得到了改观;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九龙清泉村:治理环境人人受益 沿山公路两旁绿树成荫,依路而建的农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还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走进九龙镇清泉村异地安置点,村民肖大姐边吃花生,边与邻居聊天,手里攒着一把花生壳,她说,一会儿要丢到垃圾桶里去。“这么好的环境,又干净又漂亮,谁还忍心乱丢乱甩。” 村民罗大双一大早便在村里巡逻,作为村里“乡村物管站”的一名工作人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督查并帮助村里的垃圾准时运走。“如果发现沟渠里有漂浮物,或是绿地长了杂草,我们都会马上清理掉。整洁的环境要靠我们大家一起来创造。” 改路、改水、改厕;兴建垃圾中转站、聘请保洁员;安装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太阳能热水器;兴建家用沼气池……清泉村的“新”让人惊叹。在与村民的交谈中,记者发现,随着环境整治的初见成效,已从最初的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一步步地成为改变农民的生活观念,维护环境更成了村民们的自觉行动。 整洁的村容村貌使村民们有了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加速器”。如今,清泉村已逐步建成以乡村度假为主体,以农耕及农家生活体验为辅助,以登山健身、休闲娱乐、果园采摘为补充的乡村庭院式度假旅游区,带动了一大批本土农家乐蓬勃发展,旅游的经济辐射效应已经显现。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餐饮住宿、商业零售、娱乐业、地方特色产品加工业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兴旺开来,为村民的增收广开富路。 以项目为载体,以产业作支撑,以安居为目的——绵竹,一个可借鉴的“新农村样本”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