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节】他们用爱搭建温暖的心灵港湾
作者:刘菲 廖辉 徐伦汧 责编:唐敏
来源:
日期:2021-08-19
精神科医生,一个光荣而又辛苦的职业,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付出。面对认知歪曲、情绪狂躁、行为紊乱的精神障碍患者,他们怀着赤诚之情,救死扶伤,像家人一样给予最纯粹的关爱。一句从医誓言,一辈子无怨坚守,他们以一颗真心修复受创的心灵……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走进精神科医生的世界,倾听这群“心灵修复师”的故事。
“铁门”后的坚守 安抚“孤独的灵魂” 早上8点左右,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精神四科副主任舒杭来到医院,开始准备交班和查房。病房的走廊上,院里的桂花林中,常常有患者出来散步,当见到穿白大褂的医生,他们总喜欢上前聊几句。“医生,我感觉病都好了,想出院回家。”“那挺好的,要不我们再观察一段时间,彻底康复了就让家里人来接你。”简单的闲聊中,舒杭始终保持着尊重和商量的态度。他说,精神疾病患者的内心敏感又脆弱,在与其相处时,顺着他们的话多聊聊,不仅会让他们尽快接纳、信赖医生,对于治疗也有好处。 在救死扶伤的同时,舒杭与同事们关心着每一个患者家庭。今年6月,一患者家里西瓜成熟苦无销路,“白衣天使”义卖“爱心瓜”的故事让不少市民动容,纷纷加入认购行列,而舒杭正是这场义卖的发起者。不到2个月时间,舒杭售出“爱心瓜”5000多斤,彻底解了患者家里的燃眉之急。
“营销员”的执着 助患者走出“精神孤岛” 由于多种因素,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回家路”漫漫。如何才能帮助他们走出“精神孤岛”,真正在社会生存立足?这是横在患者及其家庭面前的一道天堑,也是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精神三科主任邓建誓要破解的难题。 八尺男儿,身着白衣,以石为布,巧手执笔,让“顽石开花”,这几乎是邓建的“日常工作模式”。为了更好地培养训练患者的工作技能,促进患者大脑功能恢复,作为医院康复小组负责人,邓建主动向康复教师学习、向患者取经,学绘画、学手鼓舞,甚至拿起钩针学习编织,一边学一边还不忘肯定患者的技术,鼓励他们在医院内“就业”挣工资。 虽然具备了工作技能,但精神障碍患者“有技无路”的尴尬困境仍难以破除。经过多番考量,邓建提出了“大胆”建议: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住院患者经评估后,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轮流“上岗”实践,获得劳动报酬。很快,第一批“求职者”在邓建的带领下,走出医院当起了“装修工”,搅拌水泥、清运垃圾,勤劳踏实的态度让聘用方很满意。此后,院内的部分住院患者正式开启了“上班族”生活。 “实践效果不错,拿到工资后病人也很开心,目前我们正积极与爱心企业共建平台,努力找到更多‘工作岗位’。”邓建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尽力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让他们真正回归社会。
“最后里程”的守护者 为生命书写有温度的结局 “刚散步回来,今早还多喝了半碗稀饭。你们放心,老爷子目前状态还不错!”“爷爷,来,我们一起跟你女儿比个‘耶’!”在安宁疗护病区,医院老年综合科主任张乐群和患者正与家属视频聊天,肩并肩头挨头的亲密模样,医患二人俨然成了一家人,屏幕那头的家属更是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陪伴、聊天,这是张乐群的工作常态。“还是放心不下孙子。”“听说女儿生病了,我很担心。”“爸爸最近情况如何?最后一程,我想拉着他的手向他告别。”……在生命的最后,患者和家属都希望能够陪伴在旁。然而因疫情防控需要,医院拒绝家属探视,为了解决患者及家属的思念之情,张乐群带领团队开启“云探视”服务,医护人员主动与家属互加微信,让家属能通过语音视频连线等方式,陪患者聊天,了解患者的情况与需求,通过“小屏幕”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我愿化作一滴水珠,滋润你干涸的心田;我愿变成一缕阳光,照亮你孤单的双眼;你不是病人,你是我的亲人”……一首《安康之歌》,唱出了精神科医生守护心灵健康的坚持和执着,更诠释着大医精诚、护佑生命的庄严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