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溢关爱基金:真情洒在这片土地上
作者:本刊记者 王勇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06-08
“邓大姐,你家的牛最近还好吧?有没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饲养当中有问题的话,尽管给我们讲啊,我们一起努力,克服困难。”
“最近没得啥问题,皇竹草长势也特别好,马上就要卖两头牛了。多谢你们关心啊!” 5月29日,记者和四川农业大学——香港“福溢关爱基金”全人立体新农扶贫项目项目督导干建华一起,在土门镇三合村走村串户,看望养殖户养殖情况。“很欣慰,我们项目所要达到的效果正在初步显现,农民非常接受这种模式。”干建华向记者谈起了这一年多来的感受。 2010年10月27日,四川农业大学与香港“福溢关爱基金”签订全人立体新农扶贫项目协议,该项目正式在四川启动。福溢关爱基金的理念是以资讯信息、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和人文素质为核心进行全人立体扶贫,而非单一的经济扶贫。通过软性扶贫,以更好的形式和途径对社会产生长久的效益。成立福溢关爱基金的目的,就是在国内外从事一些扶贫关爱的事,配合国家目前的兴农计划,把热情有效地投入到农村,为四川农村做一点事情。而川农大发展近农非农专业,有助于提高农村目前软环境的转变,这一理念与基金扶贫重视扶助观念、意识的转变是一致的。双方通过合作为扶贫试点服务,使试点成为示范,让更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来。 经过项目考察,该项目于2011年初正式在土门镇建立了三合村“新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站由川农大和香港福溢关爱基金共同管理,协调组织香港与内地富有经验的公益事业管理人员,吸纳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及在校实习学生参与工作站的工作。 项目最终落户土门镇三合村,这对于改变三合村群众致富无门的现状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新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有两项任务:一是通过农业生计推广自然生态农业;二是帮助社区服务促进乡村整体和谐发展。他们帮扶的核心理念是提出了“小农合作发展计划”,作为具体实施内容,该计划旨在确保可耕土地不流失,尽力改良和净化土质的前提下,合理优化使用土地,使其产值最大化,引导和陪伴广大农户走向一条“耕作就是财富”的“自立、自强、和谐、自尊”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通过多方考察,他们根据三合村的土质,进行皇竹草的立体养殖模式:通过种植皇竹草喂养肉牛,在获取肉制品的同时,利用牲畜粪便养殖蚯蚓,再利用蚯蚓的有机粪肥生存有机蔬果,由种植无公害绿色牧草开始,发展到全面产出绿色和有机农副产品,以此拉伸和延长“立体生态农业产业链”。 自然生态农业,对于当地农民来说听都很少听到,更不要说让他们实践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很难接受现代先进的耕作理念。作为项目督导,干建华对于面临的现状是有所心理准备的。从入驻三合村的那一天起,干建华和他的团队们开展入户调查、收集群众反映、与农户交朋友。当然,要想让农民自觉自愿干起来,必须有示范带动的行动。为了让群众看到实在的效果,“新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于2011年春节后设立了种草畜试验站,试验站种植了皇竹草、甜高粱和高丹草等优质牧草,同时,结合牧草的种植饲养了摩拉水牛、西门塔尔肉牛和简阳大耳羊等优良种畜,取得了试验效果。试验站尽量保持家庭式的运作方式,其生产规模不超出普通农户所能承受的能力,提倡“量入为出”的生产经营原则,并期望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以小农户为主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通过这样的原生态、无饲料喂养的养殖模式,生产的肉牛很受市场欢迎,价格比一般的肉牛高,每头牛利润在3000元以上,一头牛出栏时间一年以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效果好,根本就不需要做群众的动员工作。在看到了实在的效益后,当地农户动心了。刘安泽是第一个采用这样模式饲养的村民,2011年2月,他一次投入养了4头牛,利用自家的地种植皇竹草,经过逐渐摸索与发展,现在他已经饲养了17头肉牛。三合村7组的邓继红也是在受到启发后开始发展种、养,如今她也养殖了17头肉牛。现在,全村有8户家庭在发展这样的饲养模式,全部存栏150多头。 “时间还很短,效果也会慢慢显现,只要农户能接受这种模式,我们也是充满信心的。星星之火,必将成燎原之势。”干建华对记者说道。 (图为试验站工作人员查看皇竹草长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