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兴 百业旺
作者:周韵 尹翔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1-03-26    

——绵竹市水利工作纪实

 

迎着春阳,行走在绵竹沿山旅游带,青山环抱、碧波荡漾,一栋栋灰白民居点缀其间,人水相亲、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气息扑面而来。兴水利、除水害、保发展、惠民生,已成为绵竹加快宜居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脉。

河(湖)长牵头 流域管控治理有效

在射水河孝德镇清道社区段,河长制公示牌、河流保护宣传口号格外醒目,巡河员陈晓冬一边巡河,一边捡拾周边垃圾。他介绍,实施河长制以后,镇上充分利用标语、网站、微信等多种形式宣传河长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如今,自觉保护河流的意识早已深入民心。

青山环抱下的清平镇,天蓝如洗,碧水悠悠,五彩民居和如黛青山倒映水中,宛如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过去,因重开采轻保护,清平镇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全长11.5公里的绵远河清平段,随着矿渣、建筑垃圾的倾倒,河水渐浅,砂石裸露,陪伴村民祖祖辈辈的河水不再清亮。随着河长制工作在绵竹全面铺开,清平镇建立了“两级河长、三级管理”体系,动员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守护青山绿水,水环境污染得到有效解决。

抬头绿意盎然,低头清水潺潺。近年来,绵竹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境内20座水库、30条渠道、134个塘坝纳入河(湖)长制实施范围,全面建立起覆盖市、镇、村三级河(湖)长制体系,及时公布联系方式、举报电话、工作职责及负责区域范围等信息,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同时,以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河道采砂监管为重点,积极开展巡河巡查督导,加强河湖日常管护,“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以水保生态 美丽乡村托起致富梦想

阳春三月,在麓棠镇三合村玫瑰谷生态清洁小流域湿地公园,繁花盛开、鸟鸣啾啾,三五游人漫步其间,怡然自得。沟壑、黄土、荒凉曾是这里的容颜,如今已摇身变成一个生机盎然的旅游景点。

随着生态颜值的不断提升,麓棠镇利用地处沿山旅游发展观光带和沿射水河发展观光带交汇处的区位优势,依托玫瑰、月季、温泉、茶叶等丰富旅游资源,全力发展沿射水河现代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带、沿山玫瑰温泉体验中心和沿山玫瑰农业产业发展带,加快建设美丽宜居村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崭新的登山道蜿蜒盘旋,清澈的山涧水甘甜爽口……随着陪嫁湾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项目的实施,云盖村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陪嫁湾森林康养基地被评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村上成立了陪嫁湾民宿协会,民宿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成都、绵阳周边的客人纷至沓来。

民生期许殷殷,治水未有穷期。近年来,绵竹市先后完成白水河、玫瑰谷、莲花溪等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3平方公里,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各镇结合实际,大力开展村镇景观整治,生态河道治理,通过种植经果林、水保生态林、水保观赏林,改善治理区植物多样性,增加林木观赏性,借力发展当地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促进小流域生态、经济健康发展。

加强水管理 促进节水型社会建成

一滴水里见民生,汩汩清流润民心。

在华盛农业九龙猕猴桃种植基地,徐兴柱一边忙着查看果苗长势,一边指导工人通过机械设备进行水肥一体化操作。他介绍,基地通过高效节水灌溉改造,铺设微喷管管道10余万米,不仅实现了节水节肥,省时省力,还可促进作物产量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改善。

剑南街道五星村竹篱人家推进污水、厕所、垃圾“三大革命”,建起了污水处理池和公厕,污水管网入户,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管网集中处理。污水经生化处理后进入沉淀池,进行二次沉淀并杀菌消毒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废污水的收集再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周边村民的生活环境。

我市各中小学把节水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师生节水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真正把节水工作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

近年来,绵竹市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抓手,建成节水型公共机构48家,节水企业25家,节水型学校18所,节水小区16个;坚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春灌用水两手抓,实施人民渠、红岩溪等湖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骨干水利工程,改善有效灌溉面积4.63万亩,确保全市35万亩水稻满栽满插;以“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宣传活动为契机,加大节水宣传力度,营造了全社会关心、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浓厚氛围。

水是万物之源,水是生命之基。新的冲锋号角已吹响,绵竹将继续以“水”为笔绘就山清水秀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