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袭 大救援彰显“绵竹速度”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05-14
“地震”来袭 大救援彰显“绵竹速度” 7分钟 3000群众被成功转移 “清平乡各村民注意了,经过长时间强降雨,雍家沟极有可能发生泥石流,请村组迅速组织群众撤离。”村民应声冲出各自家门。生产队长、民兵敲着锣或铁盆挨家挨户通知群众疏散。清平乡学校也随即拉响警铃,组织师生快速从教室里跑出。一辆警车前往银杏大桥的方向,一边拉响警报,一边不断喊话:“泥石流要来了!大家赶紧往安置点跑!” 在地质灾害警报声、警车报警声以及敲锣提示声中,清平乡的老百姓从三个方向往棋盘村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跑来;学校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撤离学校,朝指定地点跑去;部分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众也在当地民兵和转移群众的帮助下,顺利脱离险境,到达棋盘村应急避险场所。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3000名参加演练的群众均安全到达指定地点,整个转移过程只花了7分钟的时间。 本刊记者 肖勋 群众安置紧张有序 队伍集结严谨迅速 棋盘村村部安置点内共搭设了26顶帐篷,除其中6顶用于医疗救治、伤员安置、存放物资、电力通讯保障外,其余20顶全用于安置避难的群众。每顶帐篷内都置放了一张床,铺上了崭新的被褥。清平乡民政办主任付才章介绍说,“床铺是今年清平乡新增的储备物资,主要考虑到老年人及孕妇的需要。” 群众在得到妥善安置的同时,国土部门向指挥部报告,“通过对无人机遥感图像分析,雍家沟已经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堆积物大约有50万方。”国土部门综合分析、研判灾情,地质专家组向指挥部提出雍家沟应急抢险工程实施方案。指挥部立即下达指令:“协调相关救援力量,立即投入抢险救灾!” 德阳军分区(驻军、民兵)、武警德阳市支队、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水电部队、德阳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以及志愿者队伍集结起来。 本刊记者 谭明剑 群测群防 “土办法”依然奏效 敲铜锣、手摇警报器这样的“土办法”曾在8·13特大山洪泥石流避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本次演练中,由清平乡村民担任的地质观测员依然肩负着观测灾情、通知群众撤离的责任。 根据模拟情景,泥石流灾害发生点在紧邻棋盘村村委会的雍家沟。从沟口到应急避让场所近2公里的路程里,共有4名地质灾害监测员,棋盘村二组组长、今年56岁的孟富奎就是其中一位。“5·12大地震之后我就一直是观测员,负责雍家沟、三兴庙、棋盘石一带。没下雨的时候,上午、下午各来点(地质灾害观测点)一次,下雨的时候就守在这里。” 雍家沟沟口一间废弃的红色房子就是孟富奎的观测点,“雨量大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用对讲机或者打电话通知下方观测员,还要给乡里汇报,接到指令就去通知村民。”孟富奎告诉记者,观测雨量、水情大小、何时拉响警报,这些知识都是由专人教过的。 在公安、武警、民兵等疏散救援力量赶到之前,孟富奎等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将预警信息通知到每家每户,“以前就曾遇到过因为雷声、雨声大,村民听不到警报器、锣声的情况,我们就要一边敲门一边大声呼喊,直到村民全部出来。”孟富奎说。 “8·13以后,乡里给我们每个村配置了安全头盔、对讲机、铜锣、手摇警报器,每个村都安排了汛期值班表。不下雨的时候,早晚看;一下雨就是整天守在点上,随时报告观测到的情况。”另一位观测员付兴崇说。在清平,近百位这样的监测员平时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奔走在大雨中,守护着清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刊记者 肖勋 会商系统、无人机、高科技装备齐上阵 据了解,会商系统的速度与互联网差不多,通过救灾现场的移动站能够迅速进入远端内部数据库调取资料,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同时,已经投入试运行的清平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也应用到在演练中。”据蒋鸿介绍,在清平乡的文家沟和走马岭沟,该监测预警系统采用了自动遥测雨量站、远程视频、雷达泥位计、泥石流次声波仪、地下水渗透压力传感器、无人遥测飞机等先进设备与仪器,实现野外监测信息的实时实况采集,并通过卫星等现代通讯手段完成采集数据及图像的远程传输,与“会商系统”相配合,为指挥部提供了解分析情况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在模拟情景中,“强震”之后雍家沟遭遇“险情”,但持续的暴雨为灾情监测造成极大不便,无人遥测飞机在此情况下派上用场。“它的特点是反应快,机动性好,且准备时间短。”据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工程师梁东波介绍,当天使用的无人遥测飞机能在3000米以下低空飞行,进入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拍摄高精度图像。 梁东波表示,无人遥感飞机的使用自2009年后已经常态化,在地质灾害多发且专家无法进入的区域,都有它们的“身影”。在此次演练中,无人遥测飞机负责在地势险要、地质条件复杂的灾害发生地拍摄航拍影像,为指挥部全面准确评估灾情,部署救灾提供科学依据。本刊记者 谭明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