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宜居家园 绘画境绵竹
作者:罗天琪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1-01-20
——“十三五”绵竹市城乡建设发展回眸
漫步于绵竹城市街头,四通八达的路网、干净整洁的环境、老城区改造提速、新城区繁荣发展……目之所及,一个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画境绵竹呈现在眼前。
“十三五”期间,绵竹市城市空间布局更趋科学,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得到了全面拓展,城乡空间结构持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绵竹城镇化率达到53.9%。 完善市政设施 打造宜居城市 1月17日下午,阳光明媚,气温回暖,市民纷纷来到金陵雅居北广场排练舞蹈、散步聊天。“以前这里是一个临时菜市场,环境比较脏乱。2016年,政府对这片区域进行改造,建了个休闲广场,绿化增多了,环境变美了,附近居民都喜欢来这里锻炼玩耍。”玉马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赵倩说。 “为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十三五’期间,绵竹加大力度改造小街小巷,并利用多处空置土地新建绿化广场。” 市住建局局长陈军告诉记者,为推动“城市双修”和“公园城市”建设,我市先后在茶盘街、宿迁街、怡园东路等地建了8个城市综合绿化广场,修建了武进路、淮安路等15条市政道路,对顺河巷、朱家巷等225处小街小巷进行了改造升级和环境整治。为提高城市运行能力,实施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项目、新市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新建项目等48个供排水基础设施项目,建成镇(街道)污水厂10座,提标升级污水处理厂5座,新(改、扩)供排水管网119公里。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确保民生持续改善 1月18日,记者来到玉马小区林桂芳老人的家中,房子一室一厅,50多平方米,房间干净整洁,阳台上种植的几盆植物绿意盎然。三年前,65岁的林桂芳和常年患病的老伴搬进了这套公租房里,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我们以前都是租商品房住,花费高不说,还要常常搬家。现在不仅不用搬家了,小区安静绿化好,住起来很舒适。”林桂芳高兴地说。 “五年来,我市公租房保障能力和环境水平得到切实提升,公租房总量达到5062套,入住率保持在96%以上。”陈军介绍,“十三五”期间绵竹实施了安居佳苑公租房新建项目以及遵道镇、广济镇等公租房小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动态分配公租房700套,为569户困难家庭累计发放租赁补贴76.5万元。同时,持续规范公租房后期管理,并于2016年在全省率先采取司法措施强制清退公租房违规家庭,累计腾退房源681套用于再分配,最大限度做到了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保障。此外,还落实人才安居房源106套,极大地满足了人才住房保障需求。 告别低矮破旧的房屋,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是棚户区居民几代人的梦想和夙愿。“十三五”期间,绵竹市先后实施了代家巷片区、桂园路片区、紫岩小区等9个城市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房屋2906户。同时,对全市405个老旧小区,共计186万余平方米房屋改造工作进行了摸底和统筹规划,顺利启动教师新村小区、仁泽片区等老旧小区改造。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提升群众幸福感 群山之下,清平镇银杏叶漫天飞舞,一幢幢彩色房屋错落有致,宛如童话世界;在麓棠镇,千亩玫瑰竞相开放,阵阵花香扑鼻,引得众多游人前来观光……近年来,绵竹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城乡建设创新发展,将环境宜居和地域特色相融合,大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陈军介绍,五年来,绵竹市全力推进“百镇试点镇”建设,打造特色小城镇,“百镇试点镇”增至4个,累计完成镇(街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5.4亿元,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投资2.22亿元,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投资9.96亿元,带动全市小城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572亿元。2019年,清平镇成功申报第三批省级特色小城镇。2020年,孝德镇、汉旺镇被列入全省中心镇申报名单。 同时,绵竹市结合新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探索以农房改造促进产业脱贫的长效机制,先后培训上千名农村工匠和镇(街道)技术管理人员,帮助429户困难群众改造农村土坯房、农村危房,不但彻底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问题,还引导部分贫困户以居住环境、村落环境全面改善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民宿、旅游小店等经营业态,实现创收增收,进一步改善了生活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