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换新貌 百姓笑开颜
作者:唐妮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1-01-08    

——麓棠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冬日的麓棠镇,寒气四溢,但在田野乡间却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花田内,花农们手脚麻利地剪枝装车;温泉中,缕缕暖意与鼎沸人声相映成趣;沿山边,赏雪的游客络绎不绝,一幅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龙门山下徐徐铺展。

近年来,麓棠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该镇自然风光、生态农业和新村聚居点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农民持续增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有了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康庄大道。

农旅融合开出致富花

1月7日早上7点半,寒风瑟瑟,天空中飘着小雪,家住麓棠镇长白村九组的张志全早早起了床,扛上锄头来到自家的葡萄园里,一边忙着给葡萄树整形修剪、清理落叶,一边和家人交流起去年一季的收成,言语间满是农家丰收后的喜悦。“去年我家的葡萄卖了1万多元,瑞雪兆丰年,我相信今年会更好。”2016年,张志全将家里的1亩多地全部种上了葡萄,虽然种植面积不大,但他干劲十足,常常在村上种植大户和农技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琢磨种植技术。“这几年乡村旅游发展得风生水起,葡萄在家门口就能卖完,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近年来,麓棠镇积极发挥资源和地理优势,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建设的突破口,通过“千亿斤粮食”项目、中国玫瑰谷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引导各村依托优势,将分散、闲置的土地集中利用,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玫瑰、烟叶、蔬菜、果树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广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使农业迈上优质高效和特色化、产业化的经营之路。截至目前,该镇重点打造家庭农场4家,专业合作社60余家,新发展“三品一标”品牌5个,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1月6日下午,记者在麓棠温泉度假区看到,停车场内停满了来自成都、绵阳和德阳等地的车辆,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室内和室外的各个温泉池里早就挤满了人,游客们休憩、嬉戏,享受着天然温泉带来的美好体验。麓棠温泉度假区相关负责人吴先宇说,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温泉游的旺季,从上午9点至凌晨,来泡温泉的游客源源不断,每到节假日和周末时常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我们目前年平均接待量为11万余人次,不仅带动了周边民宿、农家乐的发展,还吸纳了2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吴先宇说道。

麓棠镇党委书记黄智介绍,近年来,该镇结合“商贸旅游大镇”的发展定位,利用地处沿山旅游发展观光带和沿射水河发展观光带交汇处的区位优势,依托玫瑰、月季、温泉、茶叶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力发展射水河现代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带和沿山玫瑰温泉体验中心。同时,根据季节优势开启“春赏花、夏品茶、秋温泉”的旅游模式,形成“花香茶语、温泉养生、四季宜人”的特色旅游品牌。

美丽新村绘就新画卷

青瓦白墙户户有,村道两旁花草香,平整宽阔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美观整齐的农家院落与远山青黛相辉映,往来游客谈笑风生,嬉戏孩童言笑晏晏……迎着冬日初雪,随意打卡麓棠镇任何一个村庄,一幅水清、山绿、村美的田园新景象扑面而来,所见之处皆美景,所望之处皆笑脸。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提高乡村“颜值”,麓棠镇建章立制、示范引领,在7个村(社区)扎实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把每月开展一次村庄清洁义务劳动日和党员义务劳动日活动写入村规民约,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同时,通过农民夜校、村民坝坝会等方式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不断强化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在全镇内打响村容村貌提升突击战,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美丽乡村带来了美丽生活。“过去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我们搬回村里住感觉更舒适。”退休后返回麓棠村居住的杨海文老人见证了家乡“蜕变”。他说,“原来路窄村破,现在修新路、清垃圾、净污水、改厕所、搞绿化,邻里关系和谐,越来越宜居了。”

近年来,麓棠镇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健全群众文化服务体系;以“幸福麓棠、孝老爱亲”为主题,在全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最美庭院”、文明村镇和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深化乡村文明行动;采取建好用活善行义举四德榜、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制作孝德孝亲尊老文化墙等形式,传承发扬德孝文化,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移风易俗百日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促进幸福美丽新村绽放新颜。

(部分图片由麓棠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