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培训 稳就业 促发展
作者:本期策划及执行:记者 张娟 文/图 责编     来源:     日期:2020-12-28    

——绵竹实施项目制培训情况调查

“我对这次的培训学习期待已久,通过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让我对白酒酿造的原料选择与加工、调配、勾调工艺有了全新的认识,能更好地向省外的合作伙伴介绍家乡的美酒。”东圣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贵华在参加培训时说道。

着眼于绵竹白酒特色产业发展实际,今年8月,市人社局邀请专家学者为绵竹酒类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菜单式教学,通过整建制购买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实现培训内容由群众“点单”、培训方式由群众“点选”、培训教师由群众“点将”、培训效果由群众“点评”的“四点式”培训模式。

职业技能培训是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为实现职业培训工作的科学合理配置,切实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8年10月,绵竹紧紧围绕劳动者的培训意愿和市场需求正式启动了项目制培训工作。如今实施已经两年多了,实施效果如何?绵竹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开展背景——市场需求倒逼职业技能培训寻求新突破

据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往职业培训推进较缓慢,主要原因有:一是学员参学积极性不高。由于培训时间长,学员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原因,导致学员参学积极性低,在招生上存在难题。二是考证难,申报补贴难。由于学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培训后基本都能掌握实操,但很难通过理论考试。如:2018年,西式面点师培训共培训学员79人,最终只有9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三是参训成本高。职业工种内的培训学时都很长,特别是针对企业培训,与企业生产的工学矛盾突出,导致培训难开展。如:中式烹调师培训时间为420学时,接近3个月时间,很难保质保量开展培训。四是培训工种与市场脱节。由于以前职业培训与市场结合不紧密,以前的培训都是按照大纲内容开展,与企业和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培训后就业率不高。这些弊端制约了职业培训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新的模式适应和满足职业培训市场的需要。而项目制培训的开展,可以使培训内容更贴合实际,培训质量更高,公众知晓更广,转移就业通道更通畅。

因地制宜——“四贴近”探索式开展项目制培训

坚持以实际需求出发,加强与市场的联系,让职业技能培训更接地气。2018年10月,立足全市发展大局,以“乡村振兴”技能人才为侧重点,以项目制培训为载体,绵竹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着力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构建“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政府“挂单”,贴近转型发展需要列项目。结合全市乡村振兴和“三高三地”目标定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我市劳动力的实际条件和需求推进“订单式”技能培训开发。采取“1”、“1+N”培训形式量身定制就业培训“菜单”,开发了白酒酿造、年画制作等地方特色培训,为绵竹转型发展储备了一批技能人才。

——百姓“点菜”,贴近群众实际情况定方案。针对疫情影响,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结合市场筛选出农民兴趣高、市场需求大的培训工种,并根据参学人员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意愿等,进一步优化培训的内容和教学方案,开发了特色川菜、四川特色小吃、新式服务员等群众易学、就业门槛低的技能培训项目,为沿山农家乐、乡村民宿发展积极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人才。

——企业“定制”,贴近企业实际生产助发展。以服务企业发展,稳定岗位和就业为宗旨,开展“红色力量援企惠民”大走访。全面实行校企合作,改革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法,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截至目前,已为龙蟒大地有限公司、三佳饲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钳工、焊工等培训1078人,有效提高了企业生产力,促进了企业稳岗稳就业。

——市场“检验”,贴近市场用工需求送人才。按照“培训促就业”的指导思想积极搭建培训学员和企业供需平台,采取“培训—就业创业”的孵化模式,让学员通过培训实现自己的就业创业梦。培训后,还对培训学员提供就业咨询、就业建议,组织开展“双选会”,发布招工信息,帮助学员实现“毕业即就业”。

提档升级——项目制培训释放培训市场新活力

记者采访发现,从项目制培训实施两年多来的效果看,绵竹在培训项目设立、培训方式、培训周期、培训考核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变线下培训为线上+线下、变单向培训为多点发力、变重培训数量为跟踪问效、变单一发力为整合资源精准发力的“四改变”助推项目制培训提档升级,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自觉学技能、企业组织员工提技能、培训机构乐于搞培训等多重积极性,为全市职业培训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

“好香!”今年5月,汉旺镇楠木沟社区以“特色风味菜”烹饪为主的项目制培训课程进入现场炒制环节。只见在并排着的两张餐桌上,各种蔬菜、调料和锅、碗、瓢、盆一字排开,50余名学员围在餐桌旁,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老师关于煎、炒、烹、炸等各项烹饪技能的教授。“现在的职业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实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课程,培训后的就业几率也比以前高。”学员宋加福说,学到这门烹饪技能后,他找工作更有信心了。

通过参加“特色川菜”培训,家住富新镇的魏国荣、张大琼夫妇靠学到的手艺做起了乡厨,每月收入达上万元;新市镇的唐大会通过“家庭服务员”培训,找到了一份家政公司的工作;九龙镇的肖传惠通过“乡村振兴 年画+竹编+创业”培训,在年画村从事年画制作……如今,通过市人社局的积极引导和项目制培训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实现了自己的创业就业梦。 2020年,绵竹共开发特色风味菜、直播营销、企业生产安全、巴蜀火锅、白酒酿造、砌筑实务等39个培训项目。目前已开展项目制培训班94个,共培训学员4531人,实现就业创业414人。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记者了解到,虽然绵竹实施项目制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受制于培训学员自身条件、培训机构师资力量等,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企业岗位空缺的匹配度还不够精准,职业技能培训后续就业跟踪服务力度还需加大。  

二是企业对技能人才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大多数企业还处在粗放式加工计件等劳作方式,因此对技能人才重视度不够高。同时,也存在只想招录成熟的技能人才而不想花时间进行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心态,导致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够高。

因此,建议由人才办牵头,各部门积极参与,在技能培训的宣传和资源整合、培训项目确立等方面形成“重技能培训,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机制,并鼓励全市企业积极参与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为绵竹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