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德阳科目成功举行
作者:本刊记者 周静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05-08    

快速反应亮功夫 及时抢通生命线
  “报告前线指挥长,交通运输局道路抢通应急演练队伍已集合完毕,请指示!”5月3日,市交通运输局道路抢通应急演练在汉清路楠木沟大桥段进行。
  据了解,此次应急演练的模拟背景是:由于强地震原因,汉清路被滑坡体阻断,洪水冲断了一把刀和石灰沟路段,河道被泥石流阻塞,造成汉清路中断,影响汉清路正常通行能力。
  “按计划进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争取尽快抢通道路!”上午10时,随着现场指挥长刘小枫的一声号令,现场交警、路政人员立即对抢通作业范围内进行断道交通管制。
  现场,到处都是为抢通道路而忙碌的机械,现场指挥人员奔走于各个演练抢通小组之间,协调、指挥着抢通工作。在被泥石流阻断的河道现场,河道疏浚组派出的两台挖掘机火速就位,下河对河道的泥石流进行疏淘;另一侧,负责清理道路上飞石和滑坡体的两台挖掘机以及两台装载机也立即展开行动,将汉清路上的滑坡体逐一清除;道路抢通组则派出了三台装载机、六台货车装运砂石填堵被洪水冲毁的道路缺口。
  由于洪水过大,现场机械缺乏,抢通进度过于缓慢,现场指挥长立即向德阳指挥部报告情况,请求增派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增援。最终,在增援机械设备及时到达以及现场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下,汉清路被及时抢通,恢复正常通行,顺利完成应急演练。 本刊记者 肖勋 文/图

堰塞湖体实施爆破 水位下降群众安全
  强震引发山体滑坡,大量滑坡体阻断了河床,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严重影响了下游安全。绵竹市政府分管领导与德阳市水务局迅速将险情上报指挥部,并立即赶往堰塞湖进行现场勘查,经过初步会商后,建议对堰塞湖体实施爆破。在向指挥部报告并征得指挥部同意后,各应急抢险人员迅速投入到防灾救灾的行动中……
  这是5月3日,在汉清路小岗剑段举行的2012年“5·12”防灾救灾综合实战大演练中出现的一幕。
  “报告领导,现在小岗剑段堰塞湖河床已经高出水位25米,堰塞湖体已经达到100万个立方米,目前雨还没有停,严重危害了下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情况十分危急,请求支援。”市水务局局长杨成富向德阳市水务局请求支援。
  “必须顺利的实施爆破,将堰塞湖的水位降下去。”随着德阳市人大副主任、绵竹堰塞湖施爆排险总指挥王学军的一声令下,上午9时,演练开始。  
  现场勘察、紧急疏散、交通管制、灾情处置、安置群众、实施爆破,终结应急响应。近3小时后,演练顺利完成各项预定程序和内容。此次演练共配备应急救援人员45人、挖掘机6辆、推土机2辆、装机5辆、炸药4公斤、14只雷管。
  现场指挥长、我市副市长张丽珂告诉记者,此次在清平举行“地质灾害应急避让演练”,更加突出了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的针对性和检验评估演练流程的科学性、操作性。本刊记者 李周 文/图

水上横渡 紧急救人
  5月3日上午10时左右,清平乡场镇两路河口。天上细雨霏霏,经过一夜的雨水冲刷,周围非常湿滑。随着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胡建强一声令下:德阳市2012年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横渡救人项目正式开始!现场立即进入到紧张的实战状态。
  接到命令的巡警队员赶到现场,发现此处地势险要,水流湍急,仅靠人力根本无法实施救援,随即向上请求增援。而此时身着橘红救援服装的德阳市应急救援支队天池矿山救援大队的20名队员立即携带救援工具赶赴现场参与救援。
  架设钢管架、救援人员强渡过河、牵引钢绳……短短几分钟时间,一切准备就绪,营救行动正式展开。原本情绪激动的被困群众看到救援人员到来,一下子安静了很多。“先救两名伤员!一定要注意被困群众和施救队员的安全。”对讲机里传来叮嘱的声音。到达河对岸的救援人员将安全绳首先给一名腿部受伤的群众穿上,然后挂上钢绳,缓缓的移向岸边。尽管脚下河水滔滔,两岸山势陡峭,让人有些畏惧。但经验丰富的救援队员全然不顾这些,他们一手撑着钢绳,一手扶着伤员,不时安慰伤员“别怕,马上就到对岸了!”10点46分,第一名伤员成功上岸,等候在此的巡警和医护人员立即将其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治。10点55分,15名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本刊记者 周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