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传统壁垒 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
作者:申梨 文/图 责编:李莲
来源:
日期:2020-11-10
——什地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小记
冬日暖阳胜春光。走进什地镇红社村,青瓦白墙,绿树环绕,景色迷人。一大早,村民叶长坤就一边哼着小曲,一边邀约左邻右舍到文化院坝跳广场舞。记者看到,村民们或三五成群散步聊天,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好一幅景美民乐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什地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牢牢把握群众参与的关键点,通过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实现让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形成了以红社村为样板的基层自治新模式,真正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板凳会”成民意“直通车” 架起“干群连心桥” 11月9日上午,什地镇红社村10组举办了一场接地气的“板凳会”。院坝里,小板凳挨个摆成半圆形,村干部与群众围坐在一起,面对面、零距离讨论起村内财务公开和广场舞队伍的组建事宜。 “广场舞还是要选一个队长负责管理,有了主心骨,大家才更容易坚持下去。”“我建议在文化院坝里专门划一块广场舞区域,与健身路径隔开,免得影响其他人。”…… 说起广场舞队伍的组建事宜,村民们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大家集思广益就“怎么建、怎么管、资金来源”等细节进行了一一探讨,最终确定了广场舞团队的组建方案。 “小小的板凳,干群围坐一团,聊的是身边事,谈的是惠民政策,增的是干群情。“红社村党支部书记林长英说,该村通过“板凳会”的形式共同议定村组事务,公开公示党务、村务、财务,民主评议村组干部,内容不限、人员不限、地点不限,哪里有需要就在哪里开。 红社村凭借“村民自治”这个传家宝,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该村一系列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和做法,正在全镇生根开花。 据介绍,自今年6月以来,什地镇相继在86个村民小组召开“板凳会”98场次,参与群众1万余人,收集意见和建议232条,共同商定事项20个,现场向群众答复问题132个,协调处理问题48件,全镇信访总量比去年同期下降30.2%。 两张“清单”引领方向盘 把服务延伸到“基层末梢” “以前村里的大小事务只有村干部知道。现在清单一出,干部有什么权力,我们办事该找谁,需要带什么材料去,多长时间可以办完,都一清二楚。”说起村里推行的“基层清单”,红社村村民余华伦赞不绝口。 今年,什地镇以红社村为试点,全面推行村干部清单制度,对村干部依法依规承担的党务、村务管理权力进行梳理,以清单式、流程化的形式明晰固定,“基层清单”化作成了一张张涵盖低保评议、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等内容的“明白纸”,保证农村各项事务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结合实际,红社村两委改变过去简单的‘一张纸’公开方式,多渠道多方法进行村务公开。”林长英介绍,针对老年人,村干部将核心内容摘抄下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图解”,使全村群众都能“看得到”“愿意看”“看得懂”,并亲自将清单送到群众家门口,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同时,还利用微信群、村村通大喇叭等,进行公开展示、征求意见,实现村民知晓率100%。 为确保社会治理成效清晰可见,在什地镇党委指导下,红社村还制定了“社会治理考核表”,将基础建设、治安防控、民生服务、公共服务等内容纳入考核,并划分评分等级,考核组根据评分情况了解民意,并及时反馈给村(组)干部,便于工作调整。 今年9月,红社村群众对9组入户路修建及7组深水井修复问题颇有微词,村两委通过“社会治理考核表”了解了群众的态度和意见,林长英立即根据群众的意见反馈调整工作方法,消除了大家的担忧。对此,群众好评连连。 什地镇党委书记王素云告诉记者,以红社村为样板的基层自治行动,不仅畅通民意“直通车”,让村民参与村组决策常态化,村务公开接地气,村民满意度有了大提升,风清气正、干群和谐的社会氛围也逐步形成。 基层社会治理关乎群众最切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红社村打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激发群众热情参与的做法,已经成为全镇开启基层社会治理的“密码”,成为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