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文化特色  打造优美绵竹
作者:记者 王冰 文/图     来源:     日期:2012-04-26    
突出文化特色  打造优美绵竹
——市城乡环境综合管理局创新社会管理打造优美城乡小记
  本刊消息    春天的沿山,鲜花簇簇绿树成阴,清新而美丽,到处游人如织,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前来观赏美景,农家乐里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没有优美舒适的环境,肯定没有这么好的生意。”说起农家乐的生意,遵道镇棚花村老谢笑得合不拢嘴,环境治理让他尝到了甜头。老谢家从地震前就开始经营农家乐,但生意一直不好不坏,地震前年收入还不到3万元。地震后,他家不仅恢复了农家乐经营,更在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年画上了墙,房前屋后绿树掩映,将自家的农家乐环境融入整个沿山特色文化大环境之中,优美的风光和突出的文化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老谢家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2011年他家收入达到20多万元。
  如何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坚实基础上推进环境治理工作机制创新?如何让环境治理与重建成果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惠及于民?这是灾后重建结束后,我市着力思考的问题。市上决定,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以环境治理来巩固和提升重建成果并惠及于民,让全市城乡百姓更好地共享重建成果。
  近两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市城乡部分道路进行维修,新建了垃圾收集池,更新配套了环卫设施。大力推进入户道路改建和改水、改厕、改厨、改灶等工程,加强农房风貌建设;实施“年画上墙”,打造具有绵竹地域文化特色的川西民居,全市1860个农房重建集中居住点规划了垃圾收集池2200个,垃圾中转站250个,沼气池10万口,并为各集中居住点按照户均2平方米规划了化粪池。2011年,全市全面开展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工作,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发挥震后农村居民居住相对集中、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优势,建立起“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四级垃圾处理机制,实现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与此同时,市城乡环境综合管理局大胆创新管理理念,提出“当好‘三员’,建立新形势下城乡环境综合管理长效机制”的口号,要求执法部门不仅要创新实干、细心指导、严格督办,还要当好城乡环境综合管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向“集成管理”转型,将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标准交给群众,让人人都是城乡环境综合管理主体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全市群众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治理工作中来。
  遵道镇棚花村是全省 “五十百千”优美乡村示范点,村里道路整洁绿树成阴,家家墙上画年画,还有专门的环卫队伍收集生活垃圾,每户家庭一个月自愿交纳5元清洁费,清洁工们每天都会在每户人家门口收集垃圾,然后运往村上的垃圾站集中处理,这样既大大方便了村民们的生活,也让居住环境更加漂亮了。村民们之所以如此积极参与环境治理,除了切实感受到棚花村生态、宜人的环境改善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外,还实实在在尝到了更多的甜头。“每逢节假日,我们这里的农家乐都是爆满,如果棚花村没有现在优美、舒适的环境,我们肯定没有这么好的生意。”这是棚花村村民们如今最大的感受。
  除了农村,我市结合酒城打造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城乡风貌改造,追求城乡环境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完美统一。在镇乡主要过境道路和重点公路沿线、集镇周边、城乡结合部等区域进行风貌规划设计,坚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美好、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城镇风貌塑造工作原则和“属地管理、分级实施、群众参与”的聚集全社会要素原则,扎实开展城镇风貌塑造和园林绿化治理专项工作,深化整体联动,有序推进工作,共改造9794户农房,形成了特色场镇风貌的基本格局。两年来,我市采取建管并重、标本兼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措施,深入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一个崭新的酒乡画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漫步在城乡,宽阔的街道,漂亮的马尾河,大街小巷整洁有序。年画村、清泉村、玄郎村,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点正在持续的环境治理中被印证。